【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
中国通信网 |
时间:2008-05-19 |
信息来源:中国IT实验室 |
前几日,正在读大一的邻家小妹拿了一本计算机基础考试的复习资料向我询问,我粗略翻了一下,差点没气死。里面80%以上的题目都是关于Windows98的,其中更不乏“任务栏右侧显示的时间是什么时间?”这种无聊的题目,答案给了四个:A. 北京时间;B. 伦敦时间;C. 纽约时间;D.上述三项都不正确。 本以为这种题目只会在网络上流行的“地方话托福考试”中出现,没想到竟然在大学里也真实存在,通过这样的计算机基础考试又有何用呢? 虽然这不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但也能侧面反映了我国现行计算机教育体制的弊端。我国软件产业已经高速发展了十年,但软件教育,尤其是高校内的基础教育却大大滞后于产业发展。如果置之不理,势必会走到扼制产业发展的境地。 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软件产业傲然腾飞,令世界为之惊叹。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对拉动整个中国的经济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本地化服务,应用软件开发,二次开发,软件移植,软件测试,系统集成,嵌入式开发,乃至BPO,各种类型的软件服务订单从世界各地涌向中国,软件产业空前繁荣,软件人才育成行业也随之进入了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 企业饥饿,学生失业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正规院校的本科教育,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及各社会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及各类培训机构作为后起之秀,近几年发展迅猛,已迅速成为输出软件人才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存在即合理”。IT企业对软件人才的巨大需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软件教育行业中去,也再合理不过,归根结底是一个市场行为。有市场,就没有理由不做。不仅教育行业人士看到了这点,纷纷开设计算机教育院系,IT企业自己更是心知肚明,在具备了资金条件后便直接投资创办自己的软件学院,抢占市场,因为可以推荐工作也确实吸引了大批学员加入其中。 一个新事物创生于一个浮躁的时代,注定它不会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市场经济下,利润是最根本的驱动力。正规院校姑且不论,但讲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包括企业大学,为了生存及盈利,就必然尽最大努力多招学生。因此,每年毕业时分,涌向社会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成倍增长。但中国软件人才的巨大缺口却依然存在,软件人才匮乏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改善。毕业生的增长率和就业率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这是为什么?这大批的毕业生为什么没有堵住这缺口,为什么没有成为女娲手中的石头?一边是企业饥肠辘辘,另一边却是毕业生吃着闭门羹。这只能说明我们输出的人才质量和企业需求有所差距,企业无法消化目前中国软件教育培养出来的粗粮“人才”。 定位失当,师资匮乏 明确软件技术培训的目的,这是进行培训工作的第一要务,也就是对培养人才的类型定位要准确。在这一点上,企业大学及社会培训机构做的要好一些。正规院校因为更注重全面性,在课程设置上体系的针对性就略为不足。在软件产业中,分工的细化程度也是比较高的。因此在培训时就要明确我们要输出的是哪种人才,是系统工程师?是架构师?还是测试人员,或编码人员?针对各个类型的不同,所教授的技术和相关知识也就有所侧重。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方向,大家都从基础学起,按部就班,都会编程,而忽视了更为高级的专业管理知识。我国现在大部分软件人才都是编程工程师,缺少架构师及测试人员。这跟缺乏针对性的软件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 另外,师资力量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首先,目前国内不论是正规院校还是培训机构,其使用的培训教材老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这样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产业,一旦所学知识老化,就等于没有技术。其次,老师没有实际的开发经验, 照本宣科,讲不出精髓。现在很多专职教学的老师实际工作经验非常缺乏。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学员抱怨:“这个老师一个学期了,一个项目讲来讲去,他是不是就只做过一个项目?”更为惊奇的是,我还见到过一个没有做过任何项目的老师教授项目管理一课。从毕业生的答辩论文就可以看出, 太理论化了, 指导老师知识老化的厉害, 没有一线的经验。如果是读课本的话,学员自己在家里也可以读。来到学校,向老师学习的就是实际的经验,课本上延伸出去的东西。如果是这样的老师在教,学生质量可想而知。 |
|
|
|
|
热门资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