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早用上手机的杨惠光,现在则钟爱手机的时尚功能。
"你的电话让我的心,不会因担心而夜夜失眠……"一首《你的电话》,唱出了沿着电话线路传递的感情,赋予了通信科技以灵性。就依凭这无声无形的电波传递,哪怕是远隔千里的两人,也能耳语殷殷互通心声、细诉衷肠。
手机,这件十几年前的奢侈品,如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十几年间,通信技术飞一样地前进,一种令人神往的交流状态已经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常态。而人们向往的3G未来,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现实。
所以有人说,真正伟大的技术,正在于它能够迅速走下神坛,变成家常必备。这种蜕变的过程里,包含着多少人,多少故事。
故事1
一部电话
浓浓亲情
"在十年前,电话还是件奢侈的东西。"来自韶关的新莞人张杰颇有感慨地补充说:"我是指固定电话。"
"那个时候在我们家乡手机还是少数人的财富象征。"十年来,从全家期盼有一部固话,到现在人手一部手机,张杰经历了通讯方式的巨变,同时也体验了亲情的升华。"有了手机,我可以随时直接听到妈妈的声音!"
1妈妈想儿苦无电话
1997年,张杰离开父母去到了百里之外的韶关市区上高中。"那时候跟家里的联系方法是一个月两封信,都是写给我爸爸的,除了说说学习,算算生活费用之外,还会说一些想家的话。"张杰说:"每次我妈妈都要捧着信看好多遍,边看边流泪,知道我不习惯学校的生活,她很想跟我说话。"
"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就是在给家里的信中先约好一个时间,然后我用IC电话打到亲戚家去,妈妈预先到那里等着接电话。"张杰回忆道,但因为学校内的IC电话只有一部,打电话的同学有多,排长队的时候妈妈就在另一头苦等。"她一向很怕麻烦别人,在亲戚家肯定会觉得很不自在,每次想到这里我心里就发酸。"
"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能有一部电话,可以时常给父母报个平安。"张杰说:"那时我最常做两个梦,一是家里那部像古董一样的14英寸金星牌黑白电视机突然变成了彩色电视,图像清晰了很多,妈妈晚上给我打毛衣毛裤的时候坐在前面开心地看;第二就是家里装上了电话,妈妈能经常知道我的情况,班主任还会打电话找到她,告诉她'你儿子是个秀才哟'!"
2"同学录"上"Tel"从无到有
对于连支付学费都成问题的家庭经济,这似乎也就只能是张杰的一个梦,"那时候还要交初装费,2000多元钱,是我爸爸三个月的工资。"
张杰回忆说,当时班上同学家里有电话的也不少,有一半左右,两三个家庭条件特别好的同学还有手机,并且经常带着来上晚自习。但张杰当时并不羡慕他们:"这几个都是班里的刺头,拿着手机几乎就是问题学生的象征。"
1999年,临近毕业,同学之间互相写"同学录",祝福后还要留个联系方式,张杰每次都在"Tel"一栏写下"无"。"当时QQ、电子邮件等对于我来说都很陌生,家里的房子是租住的,地址也不清楚,眼看就要和同学们失去联系!"
有一天,班主任却突然把张杰叫出了教室,给他一张写着6位数字的纸条,"你爸刚来电,这是你家刚装上的电话号码!"
那一刻,张杰第一反应就是打电话跟妈妈说说话,然后把"同学录"上"Tel"栏上的"无"改掉。他知道,这个号码是父母专门为他的高考准备的,电话是小事,父母之爱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3家人人手
一部手机
2000年的夏天,高考已结束,张杰回到家。"我天天在家里看书,不出门,等着班主任来电告诉我成绩。"他还特别叮嘱住在家里的外婆不要接电话,"因为外婆不懂普通话,怕错过了喜讯。"
"孩子,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班主任的电话终于来了。张杰眼泪直流,默然无语。晚上妈妈随后用那部电话把喜讯传达给每一位亲友。
2004年,大学毕业前夕,手机已经十分普及。一位同学把"退休"的旧机借给张杰,也正是用这部经常突然断电的手机,张杰找到了一份工作。"工资不高,十分节省才能一个月存下几百元,但我存下的第一笔工资就买了一部手机给我即将大学毕业的弟弟。我知道通讯的方便对于即将就业的他意味着机会,还有心理上的平衡。"
张杰很快换了一份工作,工资比前一份高,他又给父母各买了一部手机。他希望可以随时最直接地听到妈妈的声音。
43G未来
电话里看到亲人笑脸
"她胃口越来越大,不但要听到我说话,还想同时见到我。"张杰这样描述妈妈对未来手机的愿景。
"上一次回家妈妈突然问起说,电视上经常看到外国人的手机可以在打电话的同时看到对方的脸,我们国家什么时候也可以?"
"我说这也是很容易实现的,技术进步,有几年时间就可以了,所以我想将来的通讯是声画同步的,而且收费还会下降。"对于妈妈的愿望,张杰表现得信心十足。
据业内专家介绍,实时图像传输在技术上并无太大困难,目前要解决的只是网络速度和传输效率的问题。在生画同步传播这方面每年都有比较大的进展,声像同步的立体通信模式有望很快实现。
等到网络传输能力大幅提升的时候,人们就可以随时一边与亲人说话,一边给他们展示自己的笑颜,即便远隔千里,也可减轻甚至免却思念之苦。
故事2
两部手机
搭起男女宿舍"鹊桥"
1第一部手机成了"公共发报机"
杨惠光现在用着最流行的智能化手机,谈起2001年来"玩机"的生活点滴,他仍记忆尤深。"我的第一部手机是诺基亚3310。这如今打着灯笼也难找的老古董,在我2001年入学时还是个稀罕物,全宿舍12人就我有手机,常用来与女生宿舍作定点联系!"
忆往昔,杨惠光像个孩子般格格大笑:"当年手机不像现在这样人手一部,资费服务也没有如今这样五花八门。大一时一个宿舍10多人,顶多只有一两部手机。"
杨惠光笑称,大一整整一年,他的"小诺"几乎成为兄弟们的"公共发报机":刚上大学时男女同学间还不熟悉,请对方吃个宵夜看个电影都是"兄弟连"上阵。
"我们想约某宿舍女生集体去看电影,一般都是把时间地点发个短信过去对方宿舍的"定点"联系人,两部手机就成了沟通男女生宿舍的'鹊桥'。"杨惠光笑着说,后来用手机的人多了起来,宿舍也装了固定电话,他的"小诺"才光荣"卸任"。
2当年未想象手机还能播MP3
"当初用手机时,做梦也想象不到这小小的金属玩意能变成如今的繁杂多样。" 杨惠光回忆说,2001年时,大部分手机都还是黄绿屏配黑体液晶字显示,用个蓝屏的就已经算很时髦了,彩屏显示的手机更是"闻所未闻"。
"而且当年的手机特别大,像块馒头似的塞在裤兜里胀鼓鼓的,特神气!"他笑着说,当时宿舍有个兄弟买了一款手机,自带调频收音功能,一时间成为宿舍里的"奇货",那时候当然更加想象不到"手机还能拍DV、听歌、看电影"。
谈到手机"化简为繁"的过程,杨惠光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视听"两方面的变化。"记得彩屏手机刚出来那当儿只有四种色调,哪怕是很漂亮的图片下载到手机上做壁纸时也会变得灰暗粗糙,没想到短短几年手机的显示竟然可增长到几百万像素。"
杨惠光还讲了一件趣事,大二时他换了一款西门子手机,可以录音制作铃声。他花了一个晚上把手机贴在电脑音箱旁,又是录又是删,才录了20多秒"人声演唱"的歌来作铃声。"那时和铉手机还未普及,手机只有'嘀嘀嘀'的单音,能听到像CD机播放的铃声简直让人惊叹!"他笑说,如今随便一款手机都能播放MP3,当年是怎样也想象不到的。
3 3G未来
手机像个"小型电脑"
"我希望未来的手机可以'更微型化',成为'小型电脑',有更完善的摄像、音乐、游戏、邮件以及互联网浏览功能。"
谈到对电信业的展望,杨惠光则希望日后的手机可以开展更多的缴费业务,"例如交电费水费,发个信息就可解决,那样就更方便了!"
"等车时,可以拿出手机看新闻、听音乐;看见有趣的场景,可以用手机拍成照片或者是视频;日常工作的处理更是可以通过手机实现随时进行;购物时,手机可以充当刷卡工具;回到家,手机又可以成为你的身份识别系统,帮你开门……"3G生活网总裁刘杨说:"未来的手机功能完全可以实现这些愿望。"
到时候,手机像个"小型电脑"并非奢想,甚至可以超越电脑的功能,成为最贴心的工作秘书和生活助手。因为3G手机还可以定位导航,对于指路、救援都很有帮助,这些功能对于大部头的电脑而言,则横亘着携带不变的障碍。(记者 李少威 谢英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