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科技讯 6月14日消息,尽管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已经获得国际的认可,但在接单过程中,我国企业还是受到多至四层的“剥削”,拿的是三包、四包的系统局部工程单。如此不仅利润受到影响,同时也不能看到全局,学习不到核心技术。
软博会期间中国软件外包联盟副主席邱善勤对腾讯科技,独家解读了软件业从零包到四包的秘密。
邱善勤表示,中国很多外包企业目前得到都是三包、四包转过来的订单,它们占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50%以上。真正从零包开始的非常非常少,而且他们的订单也都是海归们带来的。
他指出,零包单掌握在IBM、惠普这样的软件巨头手中,也有可能是如普华永道这般的咨询企业。他们的单子即有来自自身企业的,也有承包其他跨国企业的。他们拿到零包单再分出来。但他们还有下家,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他们在中国的外包基地,但大多时候外包基地也做不过来,接下来才会分给我国的软件外包企业。
邱善勤进一步解读说,造成这样的现状有产业分布的原因,同时也有我国对知识产权理解的问题。
“比如说我这个某公司与IBM合作,它做完以后也有了代码,也学习到了方法,这个企业也就形成了一套解决方案,有了咨询服务的能力。于是他就拿着这个能力跟IBM同台竞争。”
邱善勤认为,从理论上说没有人会安于做低利润的编程,都想做解决方案。但IBM就认为这个企业侵犯了它的知识产权。为什么印度的公司,发展了20年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印度的内包市场太小,只能依靠外包不敢做这样的事情。
在邱善勤看来,上述问题很多中国企业还没有想清楚,定位还不是很明确。通过协会联合起来,至少可以壮大自己的砝码,有机会争取到一包甚至零包的机会。(文/王恩斌)
以下是腾讯科技专访邱善勤实录:
主持人:联盟也成立一年多了,这一年来,中国软件外包有什么样的变化?联盟成立对外包产业推进这一块起到了哪些比较关键的作用?
邱善勤:我想我们成立联盟主要的初衷就是转变大家企业的观念和地方政府的观念,就是单打独斗,大家应该聚合资源,办一些公共的共性的事情,让这个联盟里做,让这个联盟代表企业界,产业界树立这个品牌,人才的培育,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说通过这一年的运转,我认为“洗脑”的工作应该是成效非常明显,这个联盟聚集了业界最大的企业,最优秀的人才和产业界,不仅仅涵盖到技术面,还涵盖到业界的一些专家都愿意在这个平台上工作,并且大家达成了共识,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难得的。有几点。
第一个,对品牌的塑造、打造,这个我感觉特别欣慰,在联盟很累,但是这一点我感到很欣慰,大家愿意在这个品牌下面做工作,无论是企业界、地方政府、国家部门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对日本、美国、欧洲你去看,我们的企业去参展,去介绍企业的时候,都是打的这个品牌,现在大家是高度认同,对这个品牌的认知、认识,我认为这是我们感觉非常欣慰的,对品牌有个充分的认识,不是个虚的,有几个字母,是聚集了业界最优秀的人才,最优秀的队伍,最好的政策,大家对这个品牌都有认识,人家对这个品牌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中国最好的,所以我要外包到中国来,首先一定是品牌,国外的企业,比如说德国这一次企业愿意建立分支机构,现在德国的企业当然普遍的概念是什么?比较保守,要把它的业务分配到中国来,不会说拿来你试一下,这个过程他不会,一定会对你企业有全面的认知以后才来,他来会组成一个联盟一起过来。联盟对联盟。所以我觉得在欧洲首先在德国开放,我们感觉到这个品牌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也达成了共识。关于人才的培训有课程体系,实质体系,对培训机构有认证体系,以及最后培训完了以后,对人才的评价体系。建立这个体系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适用于外包产业发展的人才合理流动性的机制。外包企业对人才不合理的流动,这个比例太大,30%,35%,对企业的发展不利,特别是外包的项目,外包的企业来讲,如果人员不合理流动,就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也推动了一些建议方案,草案。
主持人:行业规范?
邱善勤:对。
第三个,我们建立一个适合于中国外包产业发展的体系,今年4月份我们已经出去跟他们沟通了一次。所以我想在发达的外包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地区,首先要建立这么一个体系,而这个体系跟以前各个省甚至一些市建立的这方面的体系有很大不一样,我们这个体系是一个团队体系,这个体系也不是说中信部一家,我们跟商业部、科技部,中央部门、发改委都支持,同时地方支持,江苏、浙江、上海、成都、重庆等等都大力的支持,如果是桥头堡,这个地方去一下,那个地方去一下,最后形不成整个对中国的印象。
第四个,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研究了一些关于适合外包服务下一步采取的措施,跟规范一样,下一步我们要等中信部批了以后再做,加上国家6月5号发布了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的纲要,我们觉得对我们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所以我想我们主要做了这么四个大的方面的工作。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