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陶小姐向本报反映:前段时间,我购买了一个手机“吉祥号”,没想到烦恼也不期而至。我的手机经常会在深夜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骚扰短信,短信都是来自于同一个手机号码,言语暧昧,对方好像还跟我很熟。忍无可忍,我回拨了电话,想问个究竟。结果对方竟用轻佻的语言反问:“你怎么不认识我了,我们上次还……”
为此,我向公安部门提供了骚扰短信的内容,要求对此号码进行处理。岂料,公安部门回复,运营商查询不到该号码的个人信息。我十分不解,手机实名制自去年9月1日起就实施了,怎么还会查不到“实名”?
售卡无需登记
政策实施已近一年,那么,在申城买一张不需要实名的手机卡,难吗?
在西藏南路丽园路一处手机充值卡和号码卡售卖店里,记者看到墙上贴满了所谓“靓号”、“吉祥号”等手机号码,三大电信运营商皆有。想买,给钱就行,根本不用出示任何证件。攀谈中,老板一口断定那个骚扰者就是路边买的号,还得意地说:“我有‘渠道’直接拿号,‘合作’很多年了。你要什么号?我给你想办法。”
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手机号码”,仅上海本地就有上百家店铺经营此项目。一位店主对于记者提出的“是否需要身份证号码才能买号”的疑问,觉得很奇怪:“我们从来不要身份证,不用登记的。”更令人纳闷的是,店里销售的普通号码,售价往往比原价更便宜,包含50元话费和10元SIM卡工本费的套餐,最低竟能以35元出售。
“漏洞”在哪里?
采访中,店主们都称自己无需提供身份信息,就能拿到大量号码。那么,这些号码从何渠道而来?
记者首先走访了移动、联通和电信的营业厅。在这些地方,不经登记想购买新的号码已经没有可能。一位客服说:“没有身份证去年就不能买了。”
某运营商一位内部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了实情:未经实名登记的号码,仍在悄悄地从运营商处流入市场。“外地是用一张身份证登记多个号码,再流到小贩手里;在上海,没有经过实名登记的,机主姓名一栏直接用该号码代替。”
运营商为何置法规于不顾,提供未经实名登记的号码?据透露,这源于电信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放号是抢客的有效手段,电信企业曾要求员工“包销”号码。而以前,实名制尚未执行,不登记卖号码十分普遍,路边杂货店也成了“包销”的渠道之一。实行实名制后,这些渠道就成了实名制的“漏洞”。
监管必须到位
手机实名制,旨在遏制违法短信、诈骗短信,减少通过手机短信进行违规违法活动,可以避免公共信息安全隐患,极大地增强了对违法案件的破获能力。手机实名制“有名无实”,安全保障就会大打折扣。要想让手机真正实名,首先需要通信监管部门真正地负起责任,提高跟踪和检查力度,做到令行禁止,还公众一个安全放心的通信环境。
另一方面,追求利润是企业在经营中无可厚非的行为,而一味追逐利益最大化,缺失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则显然有失商业诚信。作为相对垄断的通信行业来说,运营商更有责任从自身做起,自查自省,洁身自好,从内部堵上实名制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