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机支付,最近很多博友从产业链价值分析、中国移动的定位,到具体的应用,发表了很多很好的看法、思路或观点。
但一些观点不敢苟同,也来凑个热闹,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暂且也回避诸如监管政策、信息安全这类敏感问题,因为这方面的东西本身也不是企业所能决定的,顶多只能去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或施加微弱的影响,重点谈一些行业融合、产业发展的理解。
首先,手机支付业务本身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混业经营已成为一种趋势,其基础就是信息通信技术(ICT),而信息通信技术的趋势是移动化、宽带化,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融合。随着3G牌照发放和开始应用,中移动无疑占据较大优势和诸多先天有利条件:广泛覆盖的网络、庞大的客户数、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点、强大的支撑系统和灵活的产品服务创新机制,等等。这也是中移动下一步发力手机支付的前提和支点,更是中国移动推动产业发展的责任——为4.5亿中国移动手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服务。
应该说,发展手机支付业务,电信运营商(含增值电信企业)和银行业都在努力争取产业主导权,各自走的路子和发展的方式有较大差别。早在2000年初,中国银行业就开始不定期召开手机银行研讨会,并推广手机银行概念和服务,但目前也仅限于银行账户余额提醒、到账提醒等,仅仅是一种服务手段而已。中移动也联合银联成立了合资的联动优势,单从这个公司的名字上也不难看出双方的良苦用心,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并未产生“1 1>2”的“联动”优势,原因是多方面的,根子在产业主导权分配上。而全国各大银行一方面通过银联的管道“联动”,同时也直接和各地电信运营商合作,尝试银行卡转账等支付服务,实际推广效果也不佳,其实银行并没有这方面的积极性。个别地方该类合作由移动梦网方式转为行业信息化方式,即可看出银行对于产业主导权的极端看重。
第二,手机支付业务,对于电信运营商和银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手机支付业务有两大核心价值:客户和资金,相信这一点不难理解。但一些博友在讨论中,实际上有所忽略,特别是资金。对于客户,电信运营商有清晰的认识,绝大部分增值电信企业完全依靠客户来生存,其主要指标如注册用户数、活跃用户数、点击率、PV浏览量等等,都必须建立在庞大的客户数基础之上。
但对于资金,比较多的关注点其实是指的利润,如可得多少佣金、分成比例如何等等,以此来计算毛利润、净利润等等。在这一点上,可能电信运营商就不如国美、苏宁、中域电信、天音这些零售商理解更深刻了,因为掌握大额的现金为他们获得了足够的话语权和利润,但恰恰电信运营商(特别是基础电信运营商)具备这样的优势和条件:庞大的客户数、众多的服务网点和谈判优势。而庞大的资金流动本身,既可获取利润,也可主导产业链,而这是银行优势,是其饭碗所在。其中,谈判优势包括:统一定价、产业规则的制定和网络控制。而银行业依靠金融政策,也能在其中建立谈判优势,获得足够的话语权。
因此,电信运营商和银行对于手机支付业务主导权的争夺,核心就是对客户和资金的争夺,以获得对于产业价值链各方足够的话语权,巩固各自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
小结:关于手机支付业务,中国移动应该明确规划,积极介入,建立自己在产业中的优势地位,并逐步引领和主导产业发展。
另,如何在与银行业博弈中,化解对方优势,建立电信运营商的主导地位,欢迎博友继续发表高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