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商业化媒体的电子化之路以外,还有一批先行者,以免费义务的方式,早早开始探索互联网上的内容制作与发行。经过初期的摸索,这些免费电子杂志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并逐步规范。现在,他们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回馈无偿付出的作者与编辑。同时,一些人也在观望,这种可以绕开传统出版环节的内容创作是否已经具备了普遍商业化的条件。
本报记者 阳淼
据美国出版商Scholastic上周发布的《2010年儿童与家庭阅读研究报告》称,大约有60%年龄在9岁到17岁的青少年表示有兴趣在Kindle或iPad那样的电子产品上阅读电子书。
在占领下一代的眼球方面,中国互联网并没有落后太多。除了一些商业化媒体的电子化之路,还有一批先行者,以免费义务的方式,早早开始探索互联网上的内容制作与发行。
何不买下那个杂志?
2010年4月5日,广东《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杂志社有41%的股份在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报价为114.8万元,转让方为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这条看似专业的新闻却在网上引起波澜。在世界最大微博Twitter上,一位用户@huben发起号召:“哥几个,买个房子也要背一百多万贷款啊,咱凑钱去把这杂志社盘下来吧!”
这并非完全的冲动之语,@huben随后说出了他的初步设想:接手杂志社后,编辑部仅保留4-5人做约稿、编译;建立大量市场营销队伍拉广告、做推广;他计划的核心,则是聘用2-3个技术人员,将杂志完全电子化,只依托于iPhone和iPad平台进行发行。
“以发行市场而言,渠道决定一家杂志社的生死,取消实体杂志可以绕开发行的渠道垄断,探索新的渠道。互联网发行的优势是精确了解订户、读者的数量甚至地域、阅读习惯,这个数据在广告市场上至关重要。”@huben如此说服他潜在的投资者们。
尽管此事后来没有继续下去,但@huben的方案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四年经验的总结。
先行者与三条规范
@huben的真名叫胡贲,他是国内最早的免费电子杂志《纵横周刊》的深度参与者。《纵横周刊》创立于2006年初,一批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希望做出真正具有中国视野的国际政治分析评论杂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邻国被忽略了,中国人忽略了真正应该关心的国际新闻,而热衷于讨论卡特里娜飓风。”早期的轮值编辑陆南这样介绍杂志创办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