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处于摸索实践中的国内多方通信市场,在运营模式实现突破后出现井喷。
近日,《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获悉,一些经营国内多方通信业务的增值服务提供商,开始采用虚拟运营模式,租赁合作伙伴软、硬件设备,面向客户直接提供服务,从而有效破解了多方通信的成本之困。国内多方通信市场开始出现井喷。
模式之困
国内多方通信服务并非新概念。它最早是基于普通程控交换机的三方通话,后来发展到了基于Internet的交互式及点播式通信。
2003年4月,经原信息产业部(下称信产部)重新调整的新《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将“国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由原来的基础电信业务调整为增值电信业务。同时,信产部颁发了10张多方通信商用实验牌照,批准除6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之外的10家增值电信服务提供商进行国内多方通信商用实验。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政府希望逐步开放电信市场,激活多方通信服务产业。
不过,政府的良苦用心并未获得市场回应。2004年11月4日,信产部以“商用试验的实际进度和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为理由,颁发了《关于继续开展国内多方通信服务等三项增值电信业务商用试验的通告》的通知,并将实验期延长至2005年8月31日。
2006年1月,信产部发文再次延长商用试验期。文件指出,“该业务的商业模式、相关运营企业间的结算方式、配套管理措施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现阶段转为正式商用的条件和时机尚不具备。”
在上海会畅通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黄元庚看来,国内多方通信服务基本处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尴尬中,因此新进入的企业都面临着拓展市场的难题。另一方面,企业如果要提供多方通信服务,前期软硬件设施投入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在看不清盈利前景的情况下,谁也不会贸然投资。
模式之困引发了一些企业的思考,他们开始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虚拟运营
采用传统的自主研发和搭建多方通信会议桥的经营模式,一直是国内多方通信服务提供商的主流模式。不过,2006年获得经营牌照的上海会畅,却率先打破惯例,将系统的搭建和维护外包给世界最大的多方通信服务提供商Intercall,从而节省了巨大的前期资金投入和日常维护成本。
黄元庚表示,从资金投入上来讲,不管是网络组建还是设备采购,业务发展初期的成本投入都非常大。如果不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今后业务的发展又会受到很大影响,自然很难获得收益;其次,技术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必定带来不断的更新和淘汰,因此,一项新业务的经济寿命往往短于其技术寿命。
所以上海会畅与Intercall的合作,使得国内多方通信市场的运营模式发生了改变。“除了节省了大量成本,虚拟运营更加速了多方通信会议系统的上线时间和系统更新频率。”黄元庚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底,上海会畅每月向客户提供的包括语音、网络以及视频在内的多媒体会议服务时长已突破4000万分钟大关,创造了我国多方通信会议服务市场月均服务时长的最高纪录。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在突破运营模式瓶颈之后,国内多方通信市场将迎来井喷。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走出去”,以及低碳理念的深入人心,传统企业内部的沟通协作方式将被一一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