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随着印度电信腐败丑闻的甚嚣尘上,“牌照门”、“监视门”、“计费门”等电信业的各类不光彩事件再次回到公众记忆。但对国内的电信业者,我们关心的不是高官的名誉扫地,也不是天价的处罚账单,而是每个事件背后的教训和借鉴。让我们推开各个虚掩的“门”,看看背后那些电信业在经历发展关键节点时“成长的烦恼”。
牌照门:新兴市场的腐败丑闻
近日,印度爆出了“建国以来涉案金额最大的案件”,而这个惊天大丑闻就发生在印度的电信行业。印度中央审计部门日前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印度政府共发放122个2G移动电话运营执照,但时任印度中央政府电信部部长的安迪穆图·拉贾在整个牌照发放过程中违规操作,执照发放的价格是按照2001年标准执行的,致使国家损失多达390亿美元,在获得运营执照的公司中,有85家是资质不足或是根本不具备运营资质的公司。
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CAG)在向议会提交的76页报告中说,电信部对第二代无线电频谱的分配过程是对“所有金融规范、规则和流程条款”的蔑视。报告指出,2008年的频谱分配使用的是与2001年相同的固定费率,尽管在此期间印度经济迅速增长。
CAG说,第二代频谱的分配流程缺乏透明性,是以一种任意的、不公平的、不平等的方式进行的。CAG指出,一些获得手机服务运营许可证的公司以“不可思议的低价”获得了频谱资源,而此后不久大量频谱资源又被以很高的溢价卖给了外国公司。
该审计机构说,电信部还“擅自”更改了申请频谱的截止日期,以照顾某些更早提出申请的公司。
发生这一丑闻的背景是,印度正在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电信市场之一。此次的丑闻不仅给这个被高速增长冲昏头脑的市场打了一针镇静剂,也给所有新兴电信市场敲响了警钟。
腐败往往发生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在资源分配更加频繁的新兴市场,如果竞争得不到有效规范则会成为腐败滋生的土壤。因此在新兴电信市场,在涉及频谱、码号、用户等资源的分配前,必须先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充分的竞争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腐败。
印度政府如今要面对如何追讨国家损失的难题——政府如果要求补偿损失,这些企业的成本核算将遇到巨大危机,仅作为印度电信业最大的外商独资企业沃达丰就将面临25亿美元的税费问题,其他投资规模较小的外资企业则可能因为抗风险能力差而退出印度市场。但腐败的代价就不仅仅是国家财政的损失,印度监管部门的措施不确定性还将给外资企业带来压力,影响其未来的投资策略和规模。
监视门:德国电信转型的非常手段
2008年4月28日,德国电信法律部的传真机收到了一份来自一家名叫“危机控制”管理咨询公司的文件。传真是由“危机控制”管理咨询公司的负责人发来的,该公司位于柏林,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私营安保公司之一”。传真称,该公司受德国电信管理层委托,为德国电信实施了代号为“钳子”、“莱茵戈尔德”等一系列“监视项目”,主要内容是分析处理数以十万计的固定电话和手机通信记录,这些电话记录的对象大多是德国电信的员工,也包括一些“对德国电信进行报道的记者”,甚至包括德国电信“一个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公司股东”。
传真中称,“监视项目”由德国电信前任监事会直接指挥、费用由德国电信前任CEO凯-乌尔·里克通过监事会办公室支付。自此,德国电信的“监听门”正式浮出水面。
里克雇佣私营安保公司在公司内部实施大规模监视行动是为了找出对改革持反对声音的人。或许里克把监视当成了“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
那么,德国电信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非常时期”呢?据“危机控制”管理咨询公司称,监视行动从2005年春开始,直到2006年11月里克下台后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电信转型的阵痛期。虽然是欧洲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但由于近几年来固定电话业务不景气,德国电信的盈利情况一直不佳。与许多电话公司一样,德国电信备受传统固定线路营收下滑和客户流向移动电话及网络电话的困扰,仅2006年,德国就有150万固话用户离开德国电信,转投其他运营商。除了移动电话竞争外,更多低成本的固话运营商加入了降低资费的竞争,迫使德国电信采取降低成本的措施。
削减运营成本似乎总与裁员分不开。2005年年初,里克宣布将裁减8500名员工,这使得他与工会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与此同时,董事会内部也出现了较大矛盾。媒体记者很快嗅到了德国电信内部的骚动气息,使尽浑身解数打探该公司的内部消息,并进行重点报道。2006年年初,身为CEO的里克又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重组计划,根据该计划,德国电信将裁员32000名。当年8月,里克公布了更多削减成本的措施,并宣布削减公司销售预期目标,这使得他与股东和工会的关系急剧恶化。
而监视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监视普通员工,避免罢工;另一方面就是监视董事会成员,找出那些向媒体泄露机密的“内鬼”。
计费门:智能手机时代的困扰
从去年开始,Verizon无线的一些没有开通上网服务的用户在话费单上发现有流量费一项,这项费用Verizon无线是按每兆流量1.99美元收取的,随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就此对Verizon无线发起调查。在FTC开出罚单之前,Verizon公司致电媒体确认该公司在向其客户收取数据流量费用时存在误算问题,因此公司计划向1500万遭遇误算的用户支付总额达9000万美元的退款补偿。公司的声明称,大部分用户收到的退款将在2~4美元之间,当然其中少数用户将收到数额较大的退款。
尽管Verizon公司在电子邮件声明中解释道,造成误收费的原因主要是用户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所发生的少量数据传输动作,这些传输动作本来不应该被收取费用,但该公司仍然没有逃脱被处罚的命运。FTC向Verizon无线开出天价罚单,金额2500万美元,并要求它向消费者退还5280万美元资费。
近来国内“史上最贵微博”一时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事件起因是一名用户反映在国外发了3条微博,就产生了3900元上网通信费。如今智能手机的邮件推送、订阅服务、软件更新等服务都在手机开通数据漫游时使用流量,很多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高额的话费。尽管在这件事中运营商的计费系统没有差错,但仍不免被指责没有尽到提醒义务。
智能手机的迅猛增长,带动了数据业务和应用程序商店的火暴,这不仅让电信运营商的网络面临过载的压力,也考验着运营商从前台到后台的整个流程对新终端、新应用的反应能力。智能手机让运营商的业务复杂程度上了一个等级。Verizon无线吃的就是计费系统没能跟上应用程序发展脚步的亏,成为其他运营商的前车之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