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物理网络架构的组织运营模式,不再是电信运营商唯一的运营模式。应用与服务的提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基础网络架构,“一点接入、快速加载、全网服务”的特征十分明显。目前许多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高速传播的特征,不需要设立庞大的基层机构体系,便汇聚了大量用户,实现规模运营。
基地模式是对电信运营商现有运营模式的有益完善。目前电信运营商的标签仍然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营者”,应用服务的开发与创新,仍是其竞争短板。
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均在全国布局建设基地,承担手机阅读、手机音乐、手机视频、手机游戏、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商店等专业领域的建设与运营。基地模式的运营,延伸了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通过汇聚大量优秀合作商,有利于电信运营商形成并巩固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导地位。
平台运营的主导者——运营商基地的良好定位
移动互联网中,应用与服务类别极其丰富,其业务范围可分三类:一是原有互联网业务转向移动终端的业务,如手机浏览、手机搜索、电子商务等;二是原有移动业务的互联网化,如飞信业务、移动VoIP业务等;三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功能结合而产生的业务,如移动Web2.0、移动在线游戏等。
在传统的“封闭花园”模式下,电信运营商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存在着应用服务类别少、业务模式单一、用户体验较差等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终端厂商、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非传统力量,充分挖掘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以智能终端、桌面互联网产品为利器,已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中坚力量,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互联网企业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竞争形态。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应定位于“平台运营的主导者”。即 “有所为、有所不为”, 因为开发各类具体应用与服务并非电信运营商的核心优势。运营商基地应围绕平台运营,做好“用户聚合、产业引导”。
在用户聚合方面,首先要掌握黏性较强的庞大用户群,这是吸引合作商加入平台,实现规模效益的基础,也是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天然优势;其次,还要做好用户的行为分析与分类,开展针对性应用与服务开发与营销,快速、准确、深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最后,平台运营还要做好用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随着用户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其应用与服务需求也会相应变化,只有强化全生命周期的客户关系管理,才能真正强化用户黏性,避免用户流失。
在产业引导方面,平台运营模式下,吸纳了大量企业与用户,移动互联网产业链间融合增多、边界趋于模糊,各参与者可以基于自身资源与能力,拓宽业务范围。这种模式丰富了平台运营,但同时也可能产生大量参差不齐的参与者、内容服务的繁杂。电信运营商需扮演好产业引导者的角色,强化基地平台运营的规范管理,明确各类平台定位和运营边界,保障基地平台的有序运营。
基地症结——陷入同质化困境
基地模式运营能提高电信运营商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达到低成本、高效率运营。但基地模式并不意味着一定取得高效益。由于移动互联网应用与服务本身的可复制性较强,目前三大运营商的基地运营较为同质化,如手机搜索方面,移动公司在做,电信公司在做,联通公司也在做;即时通信方面,移动公司有飞信,电信公司有网信,联通公司有沃联系;应用商店方面,移动公司、电信公司、联通公司纷纷上线运营,大力接入。运营商基地陷入同质化运营的困境,缺少差异化的产品,产品线缺乏创新。
电信运营商基地运营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应用功能创新、用户体验创新、内部精细化运营等方面取得竞争优势。
事实上,运营商基地在避免同质化运营、寻求差异化竞争方面,与终端厂商和软件厂商等其他企业相比,存在着自身优势。运营商拥有强大的用户资料数据库,可充分利用用户数据库,基于对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现状和用户对业务使用行为的分析,创新个性化应用与服务,进行差异化运营,端对端营销,进而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蓝海,走出同质化运营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