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博里有朋友分享了一个叫“手机编年史”的微应用,我把自己从2000年开始一直今天的用过的5部手机做了一个编年史,11年里我用过5部手机,每一部都是我的最爱。从最早的T18开始,到我现在使用Nokia直板机E72。11年的总花销在10000多一点,说起来不算多。相对于手机,话费绝对是个不小的数据,2000年刚来北京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全球通要50元座机费,每分钟要4毛钱,后面移动推出了套餐,自己电话多了,反而电话费在慢慢下降。其实这要得益于移动新套餐的不断推出。每次推出新套餐,都可以比之前更省钱。
说起手机话费套餐大概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1、2002年之前,无套餐的时代
那个时候手机是个奢侈品,话费由于竞争压力不大,运营商都没有套餐服务,全球通就是50元的座机费,神州行就是6毛钱一分钟,不爱用的别用。
2、2002年到2004年,套餐初步竞争阶段
随着运营商竞争压力逐步变大,运营商逐步建立起了套餐机制,包括神州行、动感地带、如意通等明确目标的品牌在逐步建立。
3、2004年到2009年,套餐激烈竞争阶段
由于竞争更加深入,市场更加复杂,套餐变得繁复复杂。刚开始设立套餐的时候,会做比较详细的市场调研,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为了争抢客户,可能为了几百个用户就会设计一个新的套餐,大多没有仔细核算这个套餐的经济性。正是这种恶性竞争的加剧,导致仅全国电信套餐高峰时几十万个(四川电信资费套餐曾经就达到过18402个)有的套餐只有几十个用户的现象出现。
我曾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用户因为参加几种促销活动,结果是他打了一个月的话费,运营商还要倒贴他20元话费的真实事情。为了解决套餐繁杂的问题,运营商启用了一个话费预演系统,只有通过话费预演促销活动才能申请开通。
繁多的套餐无疑也给运营商增加了相当的维护费用。也给老百姓带了相当大的麻烦,每个电信用户可能都曾被这样一连串的电信资费套餐晃晕过眼:如意卡、畅听卡;50元套餐、150元套餐;必选套餐、可选套餐。
4、2009年到今,套餐整合梳理阶段
工信部和运营商都意识到这个问题,逐步在清理套餐,让话费更合理,让用户用的更明白。中国移动最近推出商旅套餐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以前各省移动都有自己的套餐,完全不一样, 此次的全球通资费调整,将全国的套餐统一,且具备了更清晰的套餐架构和更透明的资费方式。用户看到的是整个资费体系和套餐内容的精简与梳理。
简单来说,现在的全球通套餐有这样几个特点:一、全国范围内接听免费,取消了昂贵的异地接听费用;二、长途市话漫游一口价——0.19元/分钟,不再有复杂的漫游和长途计费方式;三、精简原套餐内多项数据业务,仅保留139邮箱与来电显示,套餐内所有内容一目了然,避免了很多用户对套餐捆绑大量无用数据业务的烦恼。
电信套餐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和探索,总结起来,是越来越趋向简单和透明。因为只有这样的套餐,才最终证明是被广大用户欢迎和接受的。而全球通新套餐确也印证了这一点,据笔者了解,在推出一百天不到的时间内,这几款新套餐已经吸引了超过1000万的办理量。笔者相信,这样的市场反馈,也会更加明确了运营商的改革方向吧,“简单透明”“清晰合理”才是资费套餐的王道。
再讲一个我身边的故事,一位朋友是全球通老用户,从2000年入网至今十几年没有更换电话号码。但上月几次出差回来总抱怨:出差前充100块钱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没了,这月就出两趟差花了三四百块钱,这移动资费越来越贵了,不行就转网换别家了。结果没过几天又见面,朋友见我说:你猜怎么着,我这月换一套新套餐,刚看了一眼电子账单,这月快结束了刚花150块钱,这套餐来的太及时了。短时间内朋友的态度转变如此之大,看来移动这次的套餐改革真改到他的心里了。
全球通新套餐在用户市场获得的成功也给了运营商一些启示:要吸引和挽留用户,做好服务是必要的,同时,资费简单、统一也是大势所趋。只有把资费做到清晰、透明,适合用户需要,用户才能使用起来舒心、放心。对于三家运营商来说,软的东西(服务)比硬的东西(硬件)更加重要。可以说谁做好服务谁能够抢占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