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物联网就成为了ICT行业会展必不可少的关键词。不出所料,在今年的展会上物联网火爆依旧。
无论是在三大运营商的展台上还是在主要设备商的展台上,我们都能看到物联网的身影。乍看起来,这些方案主要围绕家居、行业应用展开,似乎与往年展会上的内容无异,不过仔细与工作人员交流之后,记者却发现表面相同的方案在商业模式、推广进度上与去年展会相比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过去停留在方案层面的物联网现在已经落地成为现实应用。
农业大棚小规模起步
在中国电信的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基于物联网的精准农业已经在黑龙江、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商用,目前这几个地方共建设了1500个农业大棚;中国电信的食品溯源系统在黑龙江有1.3万名奶农用户,这些系统对440个奶站进行监测。而在中国移动展台,记者也了解到,中国移动已经采购了2000套部署在农业大棚的物联网终端,明年计划发展1万个农业大棚。
一年多之前曾经有运营商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农业大棚的成本多达数万元,因此推广起来难度很大,那么为什么一年之后农业大棚能够得到一定规模的推广?
浙江电信侯芳玉告诉记者,中国电信首先给农业大棚确定了适当的功能定位,即控制温湿度,实现自动灌溉、自动通风和自动施肥等,如果要实现这些功能,一个3亩左右的大棚只需要3000元就能布置一套物联网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中国电信一张UIM卡可以监控5个大棚,加上中国电信推出了很多流量包月套餐,所以农民在使用过程中无需花太多的费用。
除了总成本降低外,当地政府还承担60%的设备初装费,减轻了农民一次性购置负担,从而降低了业务的使用门槛。中国移动则干脆自己掏腰包推广该系统,据了解,中国移动在推广农业大棚时自己承担了设备费用,用户只需支付流量费以及软件服务费。
总成本的降低加上商业模式的创新,解决了农业大棚推广的关键性难题。
寻求后续盈利来源
当然,运营商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物联网服务获得盈利,单纯地降低成本并不能支撑长远发展,所以运营商必须寻求有效的收入增长途径。
侯芳玉告诉记者,中国电信目前低价格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主要是为了抢占市场,确立自己的品牌地位。当拥有一批忠实用户之后,中国电信会推出一些增值应用,通过这些增值应用来实现收入的增长。
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在特色服务上下了一些功夫,比如在黑龙江省推出了农机定位业务,通过在全省建立农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机在全省范围内的共享。中国电信还给农户提供一些免费的信息服务,包括惠农政策、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等。未来,侯芳玉透露中国电信有意建立后台专家系统,这些系统将结合农民反馈的信息提供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对于这些信息中国电信将收取费用。
总之,物联网只是一个技术平台,运营商建立平台只是第一步,要从这个平台上获利,运营商还需要开发出具有竞争性的业务,探索适当的商业模式。
应用扎堆需警惕
在本次展会上,一些新的物联网应用让人眼前一亮,比如中国联通推出的室内气体监测业务,主要面向污染严重的大城市,能通过监测室内的有害气体来提醒人们通风透气,从而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会上不同展台的物联网应用具有较大程度的相似度。以智能家居为例,很多运营商乃至国家电网都推出了相关业务,其具体功能也是大同小异,无非是家电控制、宽带上网、视频点播、门禁烟感等;此外,智能交通也主要集中在实时路况播报、电子围栏、危险情况预警等。一个更为有意思的现象是,某些参展商去年推出的方案和今年推出的方案没有太大的差异。
如果产品和业务本身缺乏差异性,那么不同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最终就会归结在价格上,这并不是良性的市场竞争行为,并且物联网本身面对的就是细分的、个性化市场,所以运营商必须确保业务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才能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