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公开对“网络水军”表示关注,认为“确实需要治理”。这是政府要加强互联网监管的一个信号。一年来,微博在勃兴中也不时掺杂着谣言的杂音。年末,北京市率先推行了“微博实名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终端的安全问题凸显,如何保证公众移动上网的安全也成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的方向。
法律、法规能不能规范互联网的发展?公众呼吁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来净化互联网环境。一些专家也认为,互联网监管必不可少,但需要权责明确。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知名互联网专家吕本富认为,一个好的互联网生态必须有官有民有平台,也就是官干官的事,民干民的事,平台干平台的事,关键在于各司其职。针对互联网复杂性带来的挑战,最好的手段是能够生态自我平衡,其次是政府能够实施有效的治理机制,当前两个手段失灵的时候,最后的途径是寻求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网络暴力可由法律约束
2011年,一部名为《网络暴力》的电影出现在公众视野。影片讲述了一个女孩沦为网络暴力受害者的故事,她的朋友和家人也因此付出了代价。互联网让人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尽情地发泄情绪,也很容易产生网络暴力,很可能会对现实生活中的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
今年5月,湖北武汉的“五道杠少年”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一个12岁的孩子2岁时看《新闻联播》、7岁时看《人民日报》的经历招来网民热评。其中批评声远大于赞扬声。有网民甚至用“少年官僚”、“什么父母啊”、“学校都在教孩子当大官、发大财”等语言进行指责。
人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当受到网络暴力的侵袭时,受害者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益。当网民进入网络世界之后,匿名的特点使其行为在虚拟空间的包围中产生安全感,这便使得恶搞、谩骂、谣言、诋毁等非常态行为表现在互联网上。他们倾向于放纵自己的行为,并认为自己在这个“观点自由市场”中不会受到惩罚,因此,一系列网络暴力事件就这样发生了。匿名不等于可以违法,一旦违犯法律,执法机关还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寻找施暴者。
作为一些热门网络事件的推手,“网络水军”被推上了舞台。网络公关专家陈墨认为,“网络水军”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妖魔化了,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通过网络宣传自己,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宣传途径,因此使用“网络水军”是一种客观需求。但“网络水军”的泛滥也客观上造成了危害,有学者就表示,“比如三鹿奶粉事件,最初厂家也想通过网络公关公司来解决问题,如果厂家成功了,肯定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网络暴力虽然不像现实中的暴力会造成人身危害,但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今年10月11日,因不满淘宝商城修改参与规则,众多中小卖家聚集起来,恶意攻击淘宝商城中的大品牌店铺,他们通过拍商品、给差评、拒付等手段,迫使部分商家不得不将商品下线,致使一些大品牌网店损失惨重。
关注网络知识产权维权的律师刘宏辉告诉记者,对于网络暴力的侵权行为,法律规范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有人受到侵权却并不在意,而“网络暴力”不是一个法律概念,网络上的不法行为,法律上是有规定的,利用现行的法律完全可以规制这种状况。他也呼吁网民提高利用法律意识。
对微博的监管在加强
“微博实名制”真的来了。北京市率先实施针对微博的管理措施,几大主流微博运营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纷纷表示将积极配合相关政策。“可能是为了减少造谣等虚假信息吧?”听到“微博实名制”的消息,网站编辑王静这样表示,继而她又不免担心,“把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个人隐私发给这些网站,信息安全能保障吗?毕竟他们只是网络公司,不是管理机构。”王静建议,如果实行实名制,最好由相关的政府部门介入管理,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很多人承认,有了微博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改变了。“我一有空闲时间就会拿出手机刷微博,这已经成了习惯。”重庆大学学生王鑫告诉记者,他身边的大部分人都似乎养成了习惯,“大家饭前、等车、排队时,都会拿出手机看看微博,毕竟现在智能手机便宜了,手机上网也方便了。”
谣言与真相永远是相偎相依。一些涉及社会问题的微博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其中很多事情都是谣传。每年的6月,高考是大众最关注的话题,于是围绕高考就有了一场造谣与辟谣的博弈。今年6月8日,有新浪微博用户发微博称,湖南隆回县第二中学考生因语文考试迟到15分钟,被拒入场后跳楼自杀。据媒体报道,坠楼事件实际发生在隆回县第一中学,当地警方上午8点57分就已接到报警,此时语文考试尚未开始。
微博辟谣小组负责人就表示,谣言很容易吸引网民的眼球,如果不澄清事实,就可能会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比如日本大地震后,由于核泄漏所引发的我国国内“抢盐事件”。面对微博中的信息,有人明确表态,“微博上的虚假消息确实非常多,我平时转发别人的微博时,都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假消息,如果拿不准的,我宁愿不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