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设备中心,而是要成为用户中心。”如果套用比尔·盖茨的这句话,电信业的目标显然不是成为网络的中心,而是要成为用户中心。对于电信业来说,这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过去几年来我们看到,电信运营商们已经开始了这样的转变:从客户品牌的打造,到服务内涵深化,再到对用户数据的深入分析与挖掘。运营商已经走在了一条新运营的道路上。
个人信息化:与互联网的交锋
■通信产业报记者 舒杰
在个人市场上,从最初的短信直至最近炙手可热的SNS平台,电信运营商希望摆脱“通道”概念的努力时时可见。
现代社会,社交、娱乐与商务是一个人无法摆脱的三大生活圈,在这三大生活圈的虚拟世界里,运营商的身影处处闪现。
社交平台
最早的社交平台可以追溯到短信群发功能的出现,因为它使所有人发现维持朋友的成本在瞬间下降到几乎为零。鉴于此,在今天,打造属于自身的社交平台无疑是所有运营商的重中之重。
IM(即时通信软件)
虽然在许多人看来,IM市场依旧是QQ与MSN的天下,但是2008年飞信的异军突起却让所有人看到运营商在IM领域的潜力。
早在2006年,中国移动就推出综合IM业务“飞信”,提供通信、娱乐、交友、资讯、搜索等多种服务。中国联通也推出了移动即时通信综合平台“超信”(UM),实现BREW、Uni-Ja、WAP、短信、IVR、互联网等多种技术平台的联动。随后,网通也宣布推出该公司移动IM业务灵信。在今年的2月20日,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也推出移动IM产品“网信”。实现四大运营商在IM领域的会师。
IM工具本身所创造的收入并不足以使各大运营商虎视眈眈,他们看好的是IM背后所附加的增值服务。因此,包括腾讯、MSN、Skype在内的IM服务提供商所面临的冲击也是必然的。但“市场合作仍将强于市场竞争。”赛迪顾问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咨询中心咨询师何潇用一句话总结了目前移动IM市场局面。
SNS(社交网站)
近日来新联通进军SNS的消息成为了业内热议的重点。新联通对于已经风生水起的国内SNS领域显然是一个不小的冲击。据中国联通相关人士透露,推出该社交网站的目的是在电信重组后增加争夺用户的竞争力,而此前中国移动投资2亿的SNS网站“139社区”业务还计划将139社区提供的手机邮箱、手机IM等功能植入定制手机,不仅可为用户提供以上业务,也可增加用户黏性。联通下一步可能也会将手机通讯录和SNS通讯录对接,以提高用户黏性。
3G门户总裁张向东在接受《通信产业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运营商介入SNS领域具有天然的优势:SNS网站所要求的是真实的用户信息,而这正是运营商多年以来积累的用户资源所具有的最大优势。运营商作为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左手握有通道,右手握有客户,将其结合起来成为SNS无疑是水到渠成的事。但相比于校内网、51.com等行业先行者,如何实现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才是问题的关键。
娱乐平台
曾几何时,有人慨叹中国的互联网娱乐至上,因此充满商务气息的MSN无法抵御QQ的进攻;同样,网络游戏而不是电子商务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金矿。所以,对于运营商而言,占领娱乐平台的意义恐怕事关未来的命运。
影音平台
互联星空、12530音乐下载平台等几大运营商的影音下载平台早已经声名在外。中国移动的12530音乐下载服务同样在北京奥运期间声名鹊起,奥运主题曲《我和你》在短短十几天里超过1000万的下载量已经说明了其推广的成功。
3G时代的到来却让原有的格局开始改变,首先,全业务的运营让固网与移动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去年年底,中国电信推出音乐服务品牌“爱音乐”,发力无线音乐业务筹备3G市场已经让移动与联通感到压力。移动如何打破电信在固网领域的垄断?联通与电信如何改变无线音乐下载领域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在无线视频领域又将有怎样的角逐?众多的疑问待解。
游戏平台
虽然移动的百宝箱已经运行了数年,但是游戏平台却是电信力量在互联网领域最为缺失的一环。在盛大、腾讯乃至巨人等以百分之几百的增长速度成长时,中国移动的百宝箱却陷入了停滞发展的境地,其他的运营商更是缺失这关键的一环。
幸而移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前移动已经要求SP在7月31日前按照规定业务数量进行业务梳理,并推出手机网游平台。
3G前夜中国移动的游戏平台已经启动,但是其他运营商却依然缺位。
商务平台
商务人士强大的消费能力在今天足以形成一个大市场,其中,掌中股市和手机邮箱成为运营商的突破点。
掌上股市
说起联通为数不多的增值业务,原有的C网掌上股市无疑是其中的亮点。负责联通掌上股市业务全国运营的联通华建副总经理江梓栋介绍称,截至去年9月,联通在全国的掌上股市业务收费用户数大约是50万户,如果算上30天免费试用的用户数字会更大。而在去年4月联通华建相关人士透露的用户数字还仅仅是10万。在五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中国联通的掌上股市业务用户量翻了5倍。
以股市为始的理财业务未来如何发展,显然已在各大运营商的通盘考虑中。
手机邮箱
根据CNNIC的统计,在33种互联网常见应用中,电子邮件以91.3%的得票高居榜首。
7月31日,北京移动的手机邮箱企业版合作伙伴招募大会吸引了近百家合作伙伴,移动方面同样对此高度重视。
这些仅仅是手机邮箱近年投资热潮的延续。2006年4月,联通首推“红草莓”手机邮箱业务,5月,移动的“手机邮箱”和“BlackBerry”正式推出。除了移动、联通之外,包括Google在内的传统互联网提供商也开始提供免费的无线邮箱。
目前,移动已经将手机邮箱定位为“进军互联网业务的桥头堡产品”,未来将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免费邮箱来实现用户规模。用户量规模化后,再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如超大容量手机网盘、加强Pushmail等方式实现业务收入,并通过邮箱拉动飞信、彩铃等共同发展,间接带来更多数据业务收益。
数字家庭:全业务的乐与痛
■通信产业报记者 谢丽容
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普及带来了中国家庭的变革,也令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电信业全业务运营后,家庭市场上真正意义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如果说电信重组前电信运营商对于家庭市场还仅处于“心驰神往”阶段的话,那么电信重组后新电信、新移动、新联通俱获得全业务资质之后,家庭市场对于电信运营商的重要性,将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通信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今天,它已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兵家必争之地。
三大运营商争抢家庭市场
目前,除了中国电信“我的e家”品牌、中国网通“亲情1+”在家庭市场有了成功的积累,中国移动在不久前也推出第一个家庭品牌“ihome家庭计划”,剑锋直指“我的e家”。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全国住宅电话用户达到26626万户,住宅电话普及率达到20.2%。而家庭宽带用户的迅猛增加也是令电信运营商重视家庭市场的直接原因——截至2008年7月底,仅中国电信宽带用户数就升至4076万户。其中,家庭宽带用户上半年净增400万户,占宽带净增用户的90%以上。
2006年底推出的“我的e家”是中国电信面向家庭客户量身打造的客户品牌,集合了电话、宽带、家庭无线上网(Wi-Fi)、小灵通、视频娱乐等技术手段,提供家庭理财、家庭办公、信息家居等业务,采用业务捆绑的方式,融合小灵通的移动网络和固网宽带网。推出近两年,“我的e家”用户量一直沿着预期中的轨道增长,截至今年6月底,“我的e家”用户累计已经超过1800万户。
另一方面,新联通在家庭市场也并非新兵,此前,被纳入新联通旗下的原网通针对家庭市场的品牌“亲情1+”,截至2007年底,用户数也达到837.8万户。而上海联通和哈尔滨联通各种形式的“家庭服务计划”也推出已有一些时日。
资本逐利而行,虽然仅是简单的业务捆绑,在资产、利润、客户资源方面都有优势的中国移动也在不久前启动了“ihome家庭计划”。它是中移动面向家庭客户推出的客户品牌,目前已经在厦门等部分地区各个移动营业厅全面上线。此前,中国移动已经拥有了成熟的面向个人用户的“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品牌,面向企业用户的“企动力”品牌,唯独没有一个针对家庭市场的独立品牌。
至此,三大全业务电信运营商在电信市场上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全业务下的新运营
而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电信和整合了中国网通的新联通凭借其拥有的固定网资源,在全业务运营上优势明显,更有建树,而中移动整合铁通固网资源尚需时日,目前只能利用既有的移动网资源做一些业务捆绑。
中国电信6月2日在香港分析师会议上发布的CDMA网络PPT报告显示,CDMA+Wi-Fi将整合进“我的e家”品牌,直接面向家庭用户。中国电信副总杨小伟在此前不久举行的2008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已表示,中国电信将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其中包括固网移动融合服务,将在“我的e家”品牌中加入移动元素,对移动业务和固网业务进行有机结合。
中国网通研究院院长唐雄燕在接受《通信产业报》记者采访时谈到,简单的基于固定网的业务捆绑最终将遭遇发展的瓶颈,因此,电信运营商近年来十分注重FMC(固网与移动网融合)战略,FMC既有网络层面的融合、业务层面的融合,还有终端层面的融合,而家庭信息化是FMC的最佳落脚点,FMC的很多理念最终都体现在家庭信息化战略上。
而尽管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已经具备了全业务运营资质,但家庭信息化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长期从事通信市场研究的电信专家程京生认为,家庭信息化市场目前的发展格局并不成熟。“固网资源是电信运营商能否充分挖掘家庭市场潜力的关键因素。但目前中国电信和新联通在我国固网资源上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而对于中国移动来说,尽管新划入的铁通也有固网资源,但市场份额非常小;另一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网通归入联通;以前中国联通也有固网资源)的固网市场还是南北分治,不便于实施全国性大规模的家庭信息化战略。”
向更深、更广推进
北京邮电大学梁雄健教授告诉记者,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将促使家庭信息化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推进。“从广义上来说,家庭信息化集安防、家电控制、手机远程控制与监控、移动可视对讲等系统于一体,更可以说是一套智能家居系统”,广义上的家庭信息化产业链涉及房地产开发商、电信运营商、家用电器厂商等,而电信运营商处于产业链最上游,将主导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
这是国内电信运营商在全业务时代的新“蓝海”——在家庭市场上颇有斩获的韩国电信运营商SKT向家庭用户提供的业务包括4种功能:基础通信、安全监控、休闲娱乐和便利性控制设施。国内运营商目前已在前三种功能上有了很成功的应用,但在信息家电等便利性控制设施的应用领域仍处于尚未开发的状态。
事实上,各大运营商也在数字家庭领域进行了各种试探,奥运期间,网通力推“亲情1+奥运一家”活动,在网通奥运样板间,亲临其境的网通用户可以提前感知未来世界的高科技信息生活,可以享用17英寸电子信息触摸屏、网络DVD、可遥控拍照网络冲印的电子相册、触屏式灯光控制、随意消费的固话POS机等一系列服务,已具备了数字家庭的雏形。但仅仅停留在试验阶段,“受利润驱动,电信运营商在家庭市场上仍在VoIP、宽带接入、移动通信等电信业务领域,对信息家电市场的大规模投入仍持观望态度。”唐雄燕告诉记者。
延伸阅读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下的家庭信息化近景
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数字家庭互动应用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的罗笑南教授向《通信产业报》记者描述了正在广东省启动的数字家庭生活场景:当您回到家中,随着门锁被开启,家中的安防系统自动解除室内警戒。在家中,只需一个遥控器就能控制家中所有的电器。每天晚上,所有的窗帘都会定时自动关闭,入睡前您触动“晚安”模式,就可以控制室内所有需要关闭的灯光和电器设备,同时安防系统自动开启处于警戒状态……在炎热的夏天,你可以在下班前在办公室通过电脑打开空调,回到家里便能享受清凉;回家前启动电饭煲或微波炉,一到家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如果不方便使用电脑,打个电话回家一样可以控制家电。
政企信息化:“一站式”致胜
■通信产业报记者 郎晓黎
为了“黏”住政企集团客户,运营商需要根据各自的长处,积极开发差异化的融合应用,从而克服短板障碍,尽快实现“一站式”服务提供能力。
政企客户市场(中国移动是集团客户市场,而固网运营商称之为政企客户市场)是运营商的必争之地。早在2002年,中国电信就成立了大客户部。而近年来,政企客户信息化市场成为新的争夺热点,2005年9月,中国移动成立了集团客户部,开始进行集团客户市场的拓展,深入挖掘集团客户行业应用的市场潜力,随着电信运营商纷纷进入信息服务领域,政企客户信息服务业务的竞争将日益激烈。
更具吸引力的机会
“现在很多行业逐渐认识到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对信息化的投资规划也在逐年看涨。”CMP的咨询分析师指出。这意味着在行业客户信息化市场,电信运营商大有可为。
同时,政府机构也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政企客户信息化的市场外部环境开始好转。而经过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目前政企单位在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上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信息化是政企单位发展的必由之路、生存的必备前提”已经成为众多政企单位的共识。
伴随政企单位信息化的不断加快,近年来,中国政企单位信息化市场快速增长,仅中小企业IT应用投资规模2007年就达到1552.9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9.2%,预计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69.2亿元,2005至2008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15.1%,且随着政府对政企单位信息化推动政策的逐步落实,未来几年中政企单位信息化建设环境改善效果将更为明显,预计2010年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将达到2476.3亿元的规模,2005年到2010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9.2%,显示出了巨大的需求潜力。
应时而动
在机会面前,运营商都不甘示弱。伴随着固网的转型,中国电信开始了其“商务领航”政企客户品牌的建设和拓展,中国网通也提出“宽带商务”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则不惜一再降低话音资费提供集团客户量身打造的资费套餐并重金购买设备和解决方案免费赠送给集团客户使用,企业总机、企业邮箱、企业名片等集团客户信息化产品也逐步为市场所接受。而中国联通也陆续推出“联通商务”等行业信息化品牌。
就目前而言,电信运营商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7年中国移动集团客户整体收入104亿元,占运营收入的3.5%;集团公司信息化收入超过30亿元,但集团客户信息化收入占比只有13%左右。而中国电信2007年政企客户整体收入占运营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18%,集团公司IT服务收入中政企客户的份额达到40%左右。
长与短
纵向比较而言,Frost&Sullivan(中国)分析师指出,电信运营商在政企信息化市场,在网络搭建组织和后期维护上有着IT服务商不可比拟的优势。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在IT技术人才方面和IT行业比还有一定差距,在过去几年加强人才储备和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电信运营商已经能够用更加个性化的定制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好的差异化服务,但仍然有差距。
运营商之间的横向对比上,新华信正略均策合伙人吕谋笃认为,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都有自己的稳固的集团客户、系统集成公司和强大的运营维护技术队伍,因此,重组后的三个运营商都进行全业务运营之后,他们的这些优势能够完全获得释放,所以很可能拉大与中国移动在集团客户市场的差距。而且新移动的软肋在固网资源的缺乏和信息化能力的薄弱,非短期内能够解决,而新电信和新联通的不足在于对移动信息化的投入不够。
事实上,电信运营商也意识到自身的缺点。浙江电信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在商务领航的发展中,至少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对政企客户的信息化产品品牌宣传不够。目前仅集团在媒体中进行了商务领航品牌的宣传,但在本地媒体中还未进行统一的品牌宣传。其次,客户感知不清晰。客户对套餐的账单有较多的疑问,由于目前的套餐账单客户看不明白,未设计向“我的e家”一样的品牌账单,降低了客户感知。最后,套餐设计针对性不强。举例说来,作为通信版套餐的标签产品,一号双机涉及的小灵通并不是一个强势的产品,因此将一号双机作为通信版Ta的标签产品对快速发展套餐不利。
按需而动
随着电信技术迅猛发展,政企用户的需求日益多元,对用户需求的发掘和对市场推广的操作逐渐成为电信市场发展的瓶颈。其中,吕谋笃指出,对市场需求的及时分析显得更加重要。针对自身的不足,电信运营商应该根据客户需求积极开发差异化融合应用。
针对品牌、套餐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福建电信林太光认为,可以分行业类型建立不同的子品牌,同时根据企业规模和实际需求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林太光指出,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福州电信对商务领航的通信版和信息版制定了不同的资费套餐,以提高信息产品渗透率,全方位、一站式满足商业客户信息化需求为主要目标。同时,统一品牌宣传、业务推广口径,以标准化信息应用的租赁模式和信息产品包组合满足多样信息需求,降低通信和信息成本为主要吸引点,从而吸引客户。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集团用户无线应用的市场潜力巨大。据Ovum统计,在西欧的移动用户中仅有20%为企业客户,但其带来的收入却占移动业务提供商整体收入的50%以上。因此,针对新移动固网资源和信息化能力的薄弱,吕谋笃分析指出,新中国移动在集团客户必须要加大创新的力度,突出其无线应用的优势,才有可能“异军突起”。
而根据国外领先运营商在全业务运营方面的经验,语音业务捆绑、短信融合、邮件融合、多网络接入、统一通信等融合应用都可能成为集团客户市场的杀手级应用。并且谁先开发、推广出这些应用,谁就能够获得增加用户黏性的先机。因此,各家运营商在短期内还是要根据各自的长处,积极开发差异化的融合应用,从而克服短板障碍,尽快实现“一站式”服务提供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