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15年的入世进程中,围绕着电信业的谈判进展得异常艰难。无论是当时参与谈判的专家,还是国内电信运营商,甚至是华为、中兴这些电信设备制造商,都把国外电信企业视为对中国市场垂涎欲滴的“饿狼”。一旦入世,中国电信(微博)市场将门户大开,习惯了封闭和保护的国内电信企业将不得不面对国外的“群狼”,和他们争夺中国电信市场这块巨大的“肥肉”。
但出乎意料的是,十年过去了“狼”并没有把中国电信企业吃掉。不仅如此,在入世后的十年里,中国电信市场不断发展,电信企业也随之日益壮大。
狼来了
——原来测算中国电信业开放极限是23%,而中国在入世协定中承诺电信市场的开放程度是49%。消息传来,国内企业惊呼“狼来了”!
在15年的入世谈判过程中,中国代表团一再坚守的“堡垒”就是中国电信市场,从谈判开始,一涉及开放电信市场就“免谈”。
在当时看来,发达国家对我国电信市场开放进程提出的要求相当苛刻。例如,美国要求我国在一定期限内逐步开放寻呼、增值服务、移动电话等业务,并要求取消地理区域的限制;而欧洲各国则要求我国在2005年前对半导体、计算机及设备、电信设备和其他高技术产品实现零关税。除此之外,欧美等国还要求放宽投资限制,允许欧美企业投资中国电信市场。
据时任外经贸部国际司副司长张向晨介绍,电信市场开放是入世谈判的一大焦点,一旦遭受来自国外电信企业高效低价的竞争,习惯了封闭和保护的中国电信业会不会不堪一击?中国电信企业能否在竞争中生存下去?这些问题不但让中国电信企业不安,也让国内电信用户热议不绝。
十年前的现实是,国外电信企业不但拥有中国企业无法企及的技术优势,还拥有让消费者无法拒绝的低价优质服务。以2001年的美国市场为例,用户平均每月只需花费10美元左右,就能享受到无限上网服务;而平均收入远低于美国用户的国内消费者却要为此多付几倍的费用。
更让中国电信企业紧张的是,1997年2月在WTO主持的全球基础电信服务谈判中,占全球电信市场90%以上份额的近70个国家达成《信息技术协议》,承诺在2000年开放各自的电信市场。在这次谈判中,我国也表示参加《信息技术协议》。
最终,中国和欧美等国达成协议,承诺在增值电信业务、竞争保护、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投资等领域,逐步开放国内电信市场。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史炜教授介绍,当时从国内专家、国内运营商以及政府测算的结果是,中国电信业开放极限是23%。也就是说,外资持股比例如果超过23%,国内电信业就会全军覆没。“然而,最后由中央最高决策层拍板,中国在入世协定中承诺电信市场的开放程度是49%。听到这个消息,从事电信工作的管理层干部都惊呆了。”史炜说。
当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国内企业立刻惊呼“狼来了”!
随着中国入世表决的一声锤响,国外电信巨头立刻纷纷涌入。2001年,摩托罗拉在中国召开董事会,这是摩托罗拉第一次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举行高层会议。会上,摩托罗拉计划扩大在华投资,并雄心勃勃地宣布了之后5年内将在中国实施三个“百亿美元计划”,即到2006年实现产值100亿美元,累计投资额100亿美元,本地采购额100亿美元。而日本NTT、法国电信、英国沃达丰等10多家跨国电信公司也通过投资、与中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一步步参与中国电信市场。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2001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就在中国市场卖出了500万部手机,比2000年的190万部增长近三倍。很快,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等国外手机品牌的销量也扶摇直上。到2005年,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大手机品牌已经占据了国内超过80%的手机市场。
透明保护
——入世谈判时其实已经为中国电信市场设立了一个像玻璃瓶一样的“透明的保护罩”。正是在这样的“透明保护”下,国内电信业经历了高速发展。
尽管国外电信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但在经历了入世后前几年的“恐惧”后,国内企业惊奇地发现,“狼”并没有把所有的中国企业击垮。事实上,在入世谈判之初,当时的谈判小组就已经为中国电信市场设立了一个像玻璃瓶一样的“透明的保护罩”。
对于开放国内电信市场,中国承诺,在增值电信业务与基础电信业务等方面逐步对外资开放,最终允许外资在合资企业中的最高股权占比50%;而在移动语音与数据业务方面,则允许外资最终在合资企业中占比49%。
对此,一位参与了当年入世谈判政策设计的运营商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这些承诺在一定程度上将国内电信市场开放给国外企业,但也保证了国内企业控股。特别是在股权比例上,实际意味着国外电信企业不能单独运营基础电信业务、移动语音业务和各类增值服务业务。而这正是国内电信企业的根基。“这就像一个玻璃瓶,保护了国内企业。”上述人士说。
事实上,由于电信业的敏感性,各国均会设置一些保护措施,或者以贸易、国家安全等名义对国内电信市场和电信企业进行一定的保护。而在入世谈判中,我国也成功借鉴了国外经验,通过合理的政策手段,对国内电信市场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
在入世十年中,尽管摩托罗拉、诺基亚、朗讯等众多外资电信巨头进入中国,但始终没有一家外资企业获准单独运营基础电信业务,只是通过资本市场对三大运营商进行投资——西班牙电信于2005年购入中国网通股份,韩国SK电讯2007年入股中国联通(微博),沃达丰2001年购入中国移动(微博)股份(已于2010年全部卖出)。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三大运营商在国内的统治地位,避免了国外电信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但同时,这个“玻璃瓶”也使中国企业认识到国外企业的优势,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竞争压力,因此加快了各自的革新步伐。
十年中,中国电信企业经历了政企剥离、分拆重组等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逐渐成长为适应市场环境的现代企业,同时也开始和国外电信巨头分庭抗礼。
2002年,我国进行第二次电信业重组,将原中国电信拆分为南方的中国电信和北方的中国网通。为了均衡竞争格局,2008年我国又启动第三次重组,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合并,从此市场三足鼎立,电信垄断从一定程度上被打破。而在2002年,中国联通完成股改,并在A股和H股市场挂牌上市,至此三大电信运营商均登陆资本市场,并逐渐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之列。
与此同时,国内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也通过合作、引进技术等方式不断壮大自己,涌现出一大批如华为、中兴、大唐电信这样的世界知名电信设备制造商。
2001年入世之初,华为的全球收入不足100亿元,而2010年,华为的全球销售收入已高达1852亿元,十年内增长7倍,跻身世界电信设备制造商三甲,全球超过45家主流电信运营商,都已采用华为生产的电信设备。
而在技术方面,国内企业也奋起直追。在吸收并发展了2G和3G通讯技术后,中国移动、大唐电信等企业适时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技术,目前已经入选国际4G候选标准之一,并被超过20个国家的电信运营商所采用,有望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下一代通讯技术标准。
正是在这样的“透明保护”下,十年间国内电信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中国拥有固定电话用户数2.8亿,移动电话用户数9.5亿,所有的行政村通电话,所有的乡镇能够上网。与此同时,中国电信业网络规模、用户规模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第一。尽管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但网络覆盖率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数据同时显示,2011年上半年,全国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568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7%;电信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74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而在过去四年中,国内电信业收入增长率连续保持10%以上,均高于同年GDP的增长速度。
电信行业资深分析师王一江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透明保护”让中国电信业受益匪浅。一方面,适度开放的市场保护了国内企业和产业链,留给了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外资的压力下,国内企业被迫不断完善自我、改造自我,一步步成长起来。另外,国内电信市场的垄断格局也在一步步松动,电信资费不断下调,使消费者享受到越来越优质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