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呼叫中心产业现状
截至到2006年底,中国呼叫中心产业拥有呼叫中心座席总数24.8万个,市场总规模达到308.9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底分别增长15%和21%。从地区来看,目前中国的呼叫中心已经遍布全国,不仅在早期集中发展起来的上海、北京、广州、大连、青岛、天津,其它的省市(尤其包括西安、成都等内地城市)呼叫中心都同步发展;以大连、成都、西安为代表的“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在呼叫中心业务发展上异军突起,成长非常迅速,进而带动了西部省份的发展。总体看,中国呼叫中心的区域发展格局更为均衡合理(见图一)。

图一
在应用上,目前应用呼叫中心的主要行业有:电信(38.73%)、金融(9.62%)、邮政(5.61%)、物流(6.85%)、民航、电视购物(3.71%)、互联网、IT(3.71%)、电子及通讯、消费品及零售、交通及旅游(航空、订房订票、城市交通)、汽车、传媒、烟草(4.12%)、石化、制造、医疗保健、政府及公用(6.42%)、外包(2.1%)等。银行、保险等金融业呼叫中心发展最快,通信行业呼叫中心规模保有量最大,但增速放缓。随着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点由依赖出口转变为扩大内需,国内消费需求市场将得到充分释放,邮政、物流、电子及通讯、消费品零售等行业的应用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以上数据来源于CCMW《2007年中国呼叫中心运营标杆管理报告》)
从企业角度来看,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各企业对呼叫中心的价值已经高度重视,从原来的单边重视服务,转变为更希望把呼叫中心打造成新经济形势下的重要CRM平台和营销通路。未来,中国营销呼出型呼叫中心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扩张。有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呼叫中心行业呼出电话的规模已经超过电话呼入规模。
企业的呼出电话除了少量的回访和市场调查,绝大部分还是从事电话营销活动。笔者认为,中国的电话营销市场在未来几年还将继续保持爆发式的增长,主要理由除了前面所述(企业需要从呼叫中心充分挖掘应用的价值),还有如下几点:
1、随着中国越来越全面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国外企业大举进入,市场竞争已经由原来更多是的国内企业的竞争,转变为国内、国外企业“混战”格局。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必然要在传统的销售渠道之外开辟新的通道。呼叫中心具有传统渠道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因而有充分的理由被选择。
2、呼叫中心作为便捷、高效、成本低廉的接触客户的手段,能够为市场参与者利用,衍生出很多新的业务模式,比如,携程旅行网、饭统网、“号码百事通”等,从而为市场提供增量扩张。
3、电子商务是未来商务形态的潮流指向,电话营销作为电子商务的模式之一,会被更多的人重视和使用。
4、从政策背景来看,国家正大力扶持服务产业,促进国内就业,而呼叫中心既属于人员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未来必然享受更多的政策扶持和鼓励。当然,因为从事电话营销的呼叫中心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多有违规现象,业内有人在担忧政府会出台类似美国“Do Not Call”的法令,一旦这样,行业发展将会遭受严重制约。但笔者认为三到五年之内还没有担心的必要。首先,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和制度环境有很大差别,中国消费者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意识和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不具备迅速出台法规的动力;其次,即使2003年,美国政府出台法令时也做出了一定让步,以“客户事先约定不接受电话营销”的方式来制约;再看中国,同样在2003年有专家开始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建议稿”,2005年提交至国务院,至今“仍在研究阶段”,进展非常缓慢。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显示了国家对呼叫中心行业发展的呵护,因为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还因为这一行业牵扯到太多人的就业。笔者当然相信,对保护个人信息的法令迟早是要出台的,但三年内还是电话营销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