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中国市场还会不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在此次互联网大会上,CNNIC主任毛伟一语中的:由可用到可信,是摆脱互联网发展悖论、突破互联网成长瓶颈、迈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必由之路!
的确,“艾滋女”事件、“暴风影音”事件……近期网络上的一个个事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来的是大家对网络的更大的不信任……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广大互联网用户的合法权益,损害了互联网企业的形象,也阻碍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据商务部官员透露,近两年在接受举报的投诉中,网络欺诈排在首位。在2008年我国成立了反钓鱼网站联盟之后,被停掉的钓鱼网站数目达到8342个。据CNNIC统计,只有29.2%的网民认为网上交易是安全的,不到四成的网民愿意在网络上填写真实的信息。近二分之一被调查的网民对网络诚信缺乏感到不满,在3.38亿网民中,有1.2亿网民半年之内曾造成账户和密码的损失,有多半的网民在进行电子交易时手是发抖的,不知买到的是真货假货,有八成的网民在进行银行电子账务来往时胆战心惊,不知是否会密码失窃,或遭遇陷阱……是否可信,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发展的最大问题。绝大多数专家对互联网的最大担忧也是网络的脆弱性,认为未来10年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攻击将会成为常规频发事件,有人甚至预言在10年内至少会有一次大范围的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攻击。
网络诚信问题成为制约网络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有专家表示,全国每年因各种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网络诚信问题比现实生活中诚信问题更为突出,这直接导致目前我国互联网应用仍然偏重娱乐,基于其上的电子商务、行业应用等还远远不够。正如百度联盟总经理蔡虎所言,唯有诚信,我们才有更高的受益、更快的成长,才有更坚实的合作共赢。
诚信不仅是基本的道德准则、市场规则和法治规范,对互联网行业来说更是其不断发展壮大,得以成为社会主流行业的重要前提。专家认为,构建可信的互联网,至少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理设施层面,包括通信线路、互联网设备、接入系统等;二是基础服务层,包括地址管理、域名服务、标识管理等;三是业务应用层,包括新闻、邮件、搜索、博客、视频等;四是网络文化层,包括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道德规范、规则等。总的来说就是身份可信、内容可信、行为可信、传输可信的四大保障。
打造可信的互联网,离不开政府、企业、网民各方的共同努力。面对互联网上愈演愈烈的安全不足、信用缺失、网络欺诈、监管制度滞后等问题,政府部门应该从制订和完善网络消费法规,制订促进互联网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网络安全和公共安全监管,整顿和规范网络经营秩序,严厉打击网络欺诈等方面入手,解决当前互联网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加强对域名、IP地址等网络基础资源的应用管理,加强互联网基础资源、诚信体系建设、第三方认证、打击不良应用等领域的可信技术研究,为构建下一代可信互联网做好准备。互联网行业更应联合起来,共同营造诚信经营的网络环境。这次互联网大会上发起的中国互联网诚信推进论坛,将有力推动这项工作。
打造可信的互联网,互联网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诚信是重要生产力的观念,自觉维护健康的互联网生态环境。网民是信息的享用者,也是制造者,可以守护诚信,也可以破坏诚信。要度过诚信这一关,在网民群体中要大力提倡做一个虚拟世界里的“良民”,自觉关起“潘多拉”的盒子,共同维护一片网络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