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在2010年初迎来破冰曙光。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并明确提出阶段性目标和重点工作。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朱金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对电信行业是个实质性利好,不过,三网融合发展好坏关键要看政策的操作以及市场培育情况等。
三网融合带来多重利好
朱金周表示,从“九五”、“十五”到“十一五”规划期间,“三网融合”已呼吁了十多年。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三网融合体制性政策性障碍逐步松动,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推进,从远及近渐次落实,政策推动效果日益显现。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可谓利国利民。
第一,三网融合有助于一网实现多种业务,直接给广大群众带来便利。以前,看电视、打电话、上互联网,用户需要不同的线路,并向不同的运营商支付费用。当三网融合以后,只需一条线路,用户即可实现此前多条线路的日常信息业务。而且,像宽带上网等服务,三网融合后将运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服务水平将大大提升。这是党和政府积极兑现承诺,让广大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又一有力举措。
第二,三网融合有助于减少重复建设,推动资源整合和行业兼并重组,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推动科学发展。三网融合以后,此前分离的运营商将实现业务融合,相关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也将迎来技术进步,并催生出更多的业务形态,形成更加完整、更加丰富的产业链条,助推相关行业实现产业升级,迎来新的更大发展。
第三,三网融合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拉动经济协调发展。人们普遍认为,三网融合将带动新的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同时还将有更为多样的服务类型相继推出,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从而拉动消费。
牌照问题亟需突破
但在实践中,牌照问题仍然是制约三网融合的重要体制障碍。
广电发放了5张IPTV牌照、247张互联网视听节目许可证和5张手机电视A类(集成类)牌照、数10张手机电视B类(自有类)牌照。运营商尽管酝酿多年,依然没能获得牌照;另一方面,目前只有山西、重庆、吉林、江苏等地通信管理部门向广电所属企业发放了经营许可证。
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源主要归因于体制。从体制角度看,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市场运营主体的牌照问题,进而推进企业利用市场力量,全力以赴地推进三网融合。
当前体制上推进三网融合的抓手是推进双向准入。在体制彻底调整之前,仍然需要实质性推进三网融合。部门利益客观存在,所以当前解决广电部门的电信运营牌照问题和解决电信部门的网络传播目视听节目服务牌照问题,需要统筹解决。朱金周建议具体步骤可以划分为:第一步,电信向广电开放“增值业务二: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ISP,信息服务业务ICP”,广电则向电信业务开放“播放业务(含点播、转播、直播),集成业务”;第二步,电信向广电开放“基础业务二:网络接入业务(无线接入业务、用户驻地网业务)”,广电则向电信开放制作业务;第三步,电信向广电开放“基础业务一:IP电话等业务”,广电则向电信开放“开办广播电台、电视台”。如果要给双向准入制定个时间表,我们建议2009-2010年实现第一个开放步骤。
后续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
与此同时,朱金周认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次提出阶段性目标和重点工作后,进一步落实政策是未来实现良好融合和互利共赢的关键。
除此之外,朱金周强调,在落实三网融合政策时,仍需要注意趋利避害。
尤其是随着网络融合度的不断提升,产业间的利益层次将更为复杂,负面效应或将有所显现。建议内容部门、技术部门以及网络监管机构等,提前做好监测技术平台等工具,未雨绸缪,携手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维护产业有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