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地震使灾区通信联络急剧增多,四川等地长途话务量已上升至日常的10倍以上,加上断电造成传输中断,电话接通率降低。灾区的通信系统30多个小时过去后,仍然是不畅或不通。通信系统的畅通关系到救灾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是整个灾区人民的生命线。工信部不得不提出建议:用户通话尽量简洁,以缓解通信网的极度拥堵,最大限度支持救灾。
我国3G迟迟不上的弊端在这次地震中暴露无疑。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第一需要不是数据而是语音服务,这时3G强大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自动转换为语音处理能力,可以容纳和解决更多灾区通信,保障灾区语音通信的正常使用。而这是缺乏3G支持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使灾区白白损失了多少无辜的生命!
中国对自主研发的TD-SCDMA的3G国际标准的偏爱已经成为了电信重组的最大制约因素。为了保护3G自主标准和适时调整电信市场结构的双重目标,电信重组数年来层出不穷的传言已经让关注它的人们达到了麻木的地步。2008年国际电信日过后,人们期盼了多年的电信重组终于拉开了序幕。
迟到的重组
在中国的广大消费者中,有一个人数高达8000万的群体,把这么大的人群联系起来的是一个叫做“小灵通”的通信终端。它采用是一种源自日本的,已经被淘汰的技术。在当时网络尚未覆盖或者移动运营商资费较贵的地区,小灵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鼎盛时期用户超过一亿大关。由于没有全业务牌照,希望借助小灵通在移动通信领域打擦边球的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为其投入重金在全国建立了数目庞大的基站,据悉基站数量高达100万个,是中移动的3倍多。而今,随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基站的增加和资费的下调,小灵通陷入了困境。基站建设、终端设备和运营成本,这些数额庞大的费用最后的买单者最后都落到了消费者的头上。北京一位王姓的女士愤慨的说,“如果早日实现了电信重组,固网运营商们拿到了全业务牌照也可以做移动业务,我们又怎么会选择小灵通呢?我很久不用小灵通了,现在看来小灵通真是白买了。”
一位业内人士愤慨的表示,中国已错过了电信重组的最佳时机,如果2005年重组,三网融合的进程就不会到今天都推而不动,就不会落后于国际电信强国,消费者也不会承受如此低效的服务和如此高的费用;如果在2006年重组,TD-SCDMA产业化的进程决不会象今天这样步履艰难,TD面对诸如系统与软件等方面需要攻克的难关也不会如此地孤军奋战,而电信市场结构的失衡更不会恶化到今天个别运营商已濒临财务崩盘的地步,而消费者也不会对国产标准如此丧失信心;如果2007年实施重组,至少还可以得到一次亡羊补牢的机会,给所有人看到一丝希望,但这一切都没有实现。
为什么电信重组的呼声如此强烈,而动作却又如此迟缓?国家发改委研究员史炜指出,此轮电信重组绝不仅仅是一次国有资本优化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利益集团博弈的产物,而是一次特殊的权衡结果。这不是一个公平和效率的概念,但却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必须做出的选择,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发展成本,诸多次的权衡没有理论依据,但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显然,电信重组的背后只能是是政府买单。一个简单的逻辑就是重组就是国家和运营商的事情,与市场和消费者无关。政府的国有资本优化和利益集团博弈就应该忽视消费者利益吗?事实上,政府买单的费用很大部分也毫无疑问的来自于基本上覆盖了中国公民三分之一以上的使用电信运营商服务的消费者。
不过电信重组客观上还是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议而不决的电信重组使当事的运营商们受到极大困扰,由于未来走向不清,消极等待的心态非常明显。电信重组直接指明了未来的走向,这迫使各大运营商要想图发展,就是需要在网络建设、新业务、服务水平上下功夫。这些产生的效应,最后的获益者还会是消费者。电信重组完成了产业的重构,减少了一个主导运营商,一定程度上也是减少了一个网络的建设,减少了重复建设。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宣布,电信重组完成之后,将会发放3G牌照。这意味了中国消费者可以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通过更先进的电信技术,使用更多的电信业务。这对于消费者也是有利的。
降低期望值
从出发点上就漠视消费者需求的重组已经在进行之中,重组之后的运营商能否让消费者感到切身受益,这才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