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是中国移动“只许成功”的攻坚战。
军令状的下达是在两年前。2006年1月20日,信息产业部宣布TD为中国通信行业标准。3月,中国启动TD“3+2”(厦门、青岛、保定及北京和上海5城市)规模技术应用试验网建设,TD正式进入商用网络环境测试阶段,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称:中国电信业有责任支持国产TD制式的发展。
此后,“有责任”的中国移动挑起了TD大梁。2007年3月,第二轮TD商用实验网络建设拉开大幕,试验城市新增天津、沈阳、秦皇岛、广州、深圳,中移动一家独揽8城建网从而成为主导运营商。
中国移动的主导有力推动了TD的成长。
据原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高惠刚回忆,2006年五城市TD试验反映出的四个主要问题包括:手机发烫且接通率低,智能天线面积大重量重,应用维护功能不完善以及检测困难;2007年规模测试网络试验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手机耗电和支持HSDPA两大方面;2008年,网络覆盖完善的更高要求成为重点。
正是中国移动和产业链上下游厂商以日以继夜的精神找原因、提要求、改硬件、升软件,TD一步步走向成熟。日前就中国移动正式加入TD产业联盟,中国移动技术部总经理周建明表示,中国移动最了解用户需求,若能把实际运营中遇到的情况及时反馈给产业链各方,就能更好推动TD不断成熟和优化,有效促进TD成功商用。
而目前,与TD“成功商用”休戚相关的,并在中国移动内部紧张讨论中的,是三大关键点。
HOT 1 最全局??布网方式
TD二期建网究竟是全国全网铺开还是采用轻载?
据悉,TD建网规模一是可能为全国38个主要城市;二是主要省会城市和少数计划单列市共28个城市。
从技术角度,话音业务对承载网的实时性要求很高,需要较低延迟和丢包率。各运营商现有网络性能很难满足3G话音业务的要求。此外,基于IP的QoS目前也很难实现严格的端到端服务质量保障,因此,目前开展3G业务的运营商都倾向于新建一个轻载的承载网实现3G、NGN等对服务质量要求较高的关键业务承载。对于建网初期基于R4的3G网络,IP承载网只需实现骨干网覆盖,不需在城域内大规模覆盖,随着3G技术标准演进,未来基于IP上行的RAN需要通过IP城域网实现汇接。
电信研究院规划研究所移动部主任张志强认为TD应充分发挥“轻载优势”:“轻载可以造就TD产业的局部优势,用不太多的用户和不很多的网络建设投资带动TD产业链的发展。”但是否迅速铺开建网模式最后的取舍还要看国家发改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最后的总体规划。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陈如明认为,应该在全国主要城市布网,尤其在东南部发达数据需求高的城市增加布点。他向记者表示:“TD后续建网应全局规划适当轻载,具体如何开展,与2G的互操作仍然是要害问题。”
HOT 2 最关键??2G/3G互操作
GSM/TD两网的互操作,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度。
目前TD与GSM网络的切换仍有待完善。用户进入TD覆盖不完善的区域时,终端连接GSM时间过长,而用户回到TD网时也存在这一问题,这在用户进出地铁、电梯、地下停车场等特殊场景下尤为突出。电信专家李进良指出,用户已进GSM网再回TD网时必须关机重启。具体原因一是用户在GSM网发起呼叫后移动到TD覆盖区,仍用GSM信号通信,挂机后会默认选择GSM网驻留;二是用户在TD覆盖区开机,部分手机会优先选择GSM网驻留。经研究有小区重选和HPLMN两种方案,具体操作正在紧急攻关中。
“两网配合是TD面临的重要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曹淑敏表示,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加强网络覆盖和终端性能两方面着手。陈如明告诉记者,目前GSM网络还不能完全匹配TD网络,在部署TD初期的过渡期,保证语音质量的关键就在于保证两网互操作。“解决干扰、切换等问题时,尽量局部调整网络参数。”一参与TD网优的设计工程师告诉记者。终端方面,陈如明认为双网双待机更适合目前的网络现状,长远看双网单待自适应切换是趋势。中国移动设计院有限公司无线通信研究所研究总监周胜表示,一些TD终端在软件开发时未预留相关协议接口,也导致了互操作的不畅。
“网络优化、室内覆盖以及终端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一种通信制式的发展都需要这个阶段。”曹淑敏认为仍应尽快发现问题、加快解决问题。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