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垃圾短信、诈骗短信等问题愈演愈烈,始终没有彻底根除。为了彻底根治这一问题,工信部于去年出台了“手机实名制”。半年时间过去了,“手机实名制”能否严格执行?对垃圾短信的整治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用户信息遭泄归咎于手机实名制
根据工信部的部署,从去年9月1日起开始实行手机实名制,要求购买预付费手机卡的用户,必须向运营商提供真实的身份证件,实名登记;此前的预付费客户则要补充登记有关个人身份信息。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用户信息被泄露的案例时有发生,这让“我能给你实名,你能给我安全吗”成为许多手机用户的真实心声。
据了解,手机实名制实施半年以来,事实上并没有实现当初设想的打击各种垃圾短信、骚扰用户的行为,反而由于用户提供身份证增加了隐私泄露的风险。有用户反映,虽然自己很赞成实名制,但实施之后,饱受骚扰的现象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甚至会收到骚扰电话。
除此之外,用户在上网、玩游戏、下载软件时,也有可能遭遇病毒、陷阱,导致自己的信息、隐私被泄露出去。前不久,苹果公司否决了一款软件上传至app store,原因是该款软件涉及到隐私泄露。据报道,这款软件要求使用者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然后会将搜集到的手机号码发送给广告商,广告商则根据定位来发送广告。苹果公司最后禁止了这款软件。
可见,用户信息被泄露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但由于运营商中的一些人员,利用技术和权利,泄露用户信息,这样的行为让用户对运营商缺乏信任,也更容易将隐私被泄的原因全部归咎于运营商、归咎于实名制。
手机实名制推行遭遇重重阻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将越来越智能化,为人们提供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多,如手机支付、账户管理等等需要用到实名信息的服务和技术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实名制将实现对用户权利、信息的有效保险。
虽然实名制已经推行了半年多的时间,但在现实中,在北京、福州、重庆等城市,街头的报亭、运营商的代办点等地方,都可看到匿名卡仍大行其道;在运营商的营业厅里,仍由相当一部分不会主动要求用户出示身份证。为何中国的手机实名制推行起来如此困难?
其一,市场竞争导致电信运营商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进入全业务发展时代之后,三大运营商的业务、网络趋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运营商必须发展大量的社会代办点、代理商等,协助自己拓展业务。正是在大量的代理商良莠不齐,导致这些渠道成为匿名卡的主要销售渠道。同时,推行实名制需要配备相关的设备,许多代理商无法做到。
其二,办理手机实名制业务手续繁琐,除了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外,繁琐的业务手续,使得用户不原意办理实名制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运营商非常严格地推行实名制,相当于无形中为用户增加了办理业务的门槛,有可能导致用户流失。
其三,办理实名制业务和非实名制业务的用户,并没有享受到差异化的服务、增值业务等,既然二者豪无差别,用户自然会选择手续简便的非实名制。
可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要让运营商大力推行手机实名制,还得需要加点“油”。
加强立法将手机实名制落到实处
虽然手机实名制在现实当中遭遇了重重阻力,但要看到,手机实名制乃是大势所趋。目前之所以没有发挥出其功效,关键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推行的力度还不够,相关的配套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围绕如何让手机实名制落到实处,业界的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大家的共识为,手机实名制必须立法。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日本实行手机实名制,先对全民实行个人信息保护的教育,同时推行配套的个人信息法律;德国对手机实名制的审核更为严格,其电信法中表明,申请手机卡的用户,不但要提供住址、出生日期和相关的身份证明,而且有义务配合运营商不定期核查。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在无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运营商强行推进手机实名制登记工作显然不妥,而且,手机实名制涉及多方利益,仅靠运营商一家的力量很难实现,这需要完善相应的立法、监督等措施,将实名制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虽然工信部要求实施实名制,但针对执行的结果没有相应的奖励、惩罚的举措,这就导致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运营商,只能对实名制保持含糊的态度。
毋庸置疑,手机实名制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对保障手机用户合法权益、推动通信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监管部门、运营商等应迅速行动起来,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将手机实名制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