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开通了“12345”政府服务呼叫中心后,很多市民长期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尽快处理或答复。但记者近日也从一些社区了解到,针对一些责任不清的投诉,“12345”平台往往依据属地管理原则,直接把工单转到社区、街道。但社区资源有限,大量属于职能部门解决的难题,令社区常“碰壁”。一些社区主任建议,“12345”接诉后应梳理分类,最好把工单派到条口部门,这更便于解决问题。
“12345”的平台对接能否再细腻些?
记者同时采访了12345政府服务呼叫中心。中心“班长台”陈班长介绍,目前全市13个区县、11个大型企事业单位和53个部委办局建立了77个12345二级工作平台,市级服务中心有60位接线员,他们在接到市民的咨询类问题后,会在5个工作日内要求二级平台给出答案;接到投诉建议后,将由有关部门在15个工作日内回复投诉人。
其中更进一步的具体做法是,市级呼叫中心可以直接答复的,将在接到咨询或投诉的同时予以当场解答;不能立即解答的,将约定二级平台的相关责任人,与投诉人一道,进行三方通话解答;再不行的,再派发工单交给二级平台处理。
“如果出现转错的,比如应该转到职能平台却转给了基层的街道和社区的,将在15天内回馈到我们的服务中心,重新正确处理。”该平台另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转交处理这些投诉时也难免会有错漏。那么,“12345”今后在投诉的对接中,能不能再细腻一些?社区的建议会不会得到采纳?本报将继续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