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努力把数据流量收入作为新的增长点!”这是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4月底在河北公司调研时提出的要求,也是他再次重申数据业务流量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而早在去年下半年,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就曾表示:“在做好做精网络基础设施的同时,聚焦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 如何科学地管理移动互联网数据流量,这是3G大发展后遇到的一个问题,也已成为运营商当家人共同关注的经营重点。
在3G发展初期,“更快”、“更好”等用于比较的词汇常常用于描述3G网络和业务的先进性。的确,3G网络比GSM网络的上网速度更快,可实现更丰富多彩的3G业务。2010年,随着用户规模的发展,以3G网络数据流量为主体的移动互联网数据流量呈爆发式增长,大多数地区的数据流量同比翻番,少数地区同比增长甚至超过500%。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可喜的,这说明在3G时代,数据业务发展形势大好,用户不再单一依赖于话音业务。但同时运营商也担忧,数据流量的井喷式增长,万一造成网络拥塞甚至瘫痪,将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一旦形成负面的口碑效应,将对公司品牌形象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通过3G核心网络的升级演进,提高其承载能力,是运营商的第一选择。如中国联通近来在国内多个城市部署网络速率达21Mbps的HSPA+网络,以此来进一步提升WCDMA网络的带宽能力。中国移动在3月曾宣布,中国移动已在上海、厦门、北京等7个城市建设TD-LTE规模试验网,并争取在明年第二季度达到试商用水平。此外,为了避免3G网络出现大面积拥塞的状况,三大运营商纷纷选择了为网络“分流”。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自去年以来就加大力度进行3G网络优化,并全力部署WLAN或Wi-Fi,以期提升3G网络的覆盖质量,减轻其数据流量压力。为了提升网络使用效率,运营商还千方百计创新管理模式。如内蒙古电信就以EVDO流量监控为主线,通过平台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网络分析和业务分析,开展流量经营,有效提升了用户感知,使网络效益最大化,成功实现了“灰色管道”向“彩色管道”的转变。
对运营商而言,移动网络承载能力有限,移动互联网数据流量显得“过剩”。而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流量则呈现出个体差异性,有的“很不够用”,有的“经常用不完”。数据流量“不够用”的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移动终端上网使用情况,选择更高档位的数据业务套餐。而对于已经选择某档位套餐,对应数据流量却又“用不完”的用户,运营商也在尝试创新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如中国联通在浙江就推出了“数据副卡”业务试商用,该业务专为联通用户充分使用套餐内数据流量而开发,手机使用不完的流量,可以通过副卡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终端上使用,这样用户的套餐资源就得到了充分利用。
两年多来,运营商已经在3G网络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投入了庞大的资金,而移动互联网也正在给运营商带来可观的回报。如中国移动2010年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中国联通的3G业务收入当中,以移动互联网业务为主的非话音业务收入已经超过话音业务收入。传统的通信产业链正在受到来自应用商店等商业模式的挑战,通信产业的价值链也在发生改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运营商仍需做好“智能管道”,真正实现移动互联网流量的精细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