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3G网络的大规模建设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业务迅猛发展,移动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智能终端日益普及。但由于在发展初期对信息安全问题重视不够,近一两年智能终端的信息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移动互联网对于监管机构的挑战日益显现出来。专家认为,政府应该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刚刚起步的阶段,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完善移动互联网的监管体制。
智能终端
安全问题日益显现
2010年以来,沙特、阿联酋、印度等国纷纷因安全及通信监管问题与智能终端厂商发生纠纷,其争议主要围绕服务器跨境监管和信息加密传输问题。一方面,由于某些智能终端厂商的应用服务器设在国外,其提供的“数据同步上传”等功能可将用户手机中的邮件、通讯录、日程表等信息通过网络实时传至国外服务器上,由此带来用户信息泄露或被滥用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部分移动智能终端采用非公开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后传输,为违法、有害信息如淫秽色情等提供更为隐蔽的传播渠道,使其逃避监管。
据调查发现,手机病毒泛滥与智能终端平台开放性有较大关系。部分智能手机采用完全开放式平台,一方面为上下游产业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在软件中植入后门程序变得容易。目前,网络上有大量的非官方应用商店缺乏有效的监管、审核机制,为植入病毒和恶意程序提供了空间。
“恶意吸费”问题一直是手机用户深恶痛绝的。“3·15”晚会和焦点访谈等栏目多次对手机“吸费陷阱”导致用户利益受损进行了报道。专家认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SP、方案商及终端厂商均可从“内置吸费程序”中获利,已结成业态较成熟的共同体。另一方面,终端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摊薄也促使部分厂家把加大内置软件数量甚至内置吸费程序作为新的利润来源。
多种因素导致
移动互联网成监管难题
威胁网络和信息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侵犯个人隐私、危害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这些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而来的问题层出不穷,监管部门也看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移动互联网的终端移动性、业务融合创新性、应用服务个性化、跨界等特征,使得信息的发布和获取更加便捷、更加个性化和隐蔽化,这也使得移动互联网监管成为难题中的难题。
首先,业务融合创新提高监管难度。移动互联网创新加速、应用海量、良莠不齐,业务平台的开放化使得监管更为复杂。另外,业务融合创新的模式,带来了除电信业务特征之外的新的监管方向。众多程序商店的数十万应用和自由开发者给原有的以电信业务分类和市场准入为主要手段的监管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
其次,移动互联网监管平台缺乏。传统的电信监管体系已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所需的监管。现有传统互联网的监管技术手段难以覆盖移动互联网,目前缺乏针对移动互联网的有效管控平台,移动互联网业务挑战传统互联网监管模式。而移动终端的私密性和具备支付能力,导致移动互联网面临比固定互联网更为严峻的潜在安全风险。
再次,跨界自由贸易属性带来挑战。移动互联网开放的思想引发全球化运营,电信监管面临跨境监管等新难题。各运营企业身在境外即可借助应用商店等模式绕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审查。跨界自由贸易属性引发远程控制、数据传输加密、暗道密道等问题,使国家信息面临重大挑战。
最后,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防范不容忽视。移动智能终端各方面标准尚不完善,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逐步PC化,扩展性增强,部分功能给用户信息保护带来安全隐患。
加紧出台
相关领域法律法规
为了解决这些监管难题、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专家认为,有必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管理,提高技术手段,加强对智能终端和应用平台的安全管理。
呼吁了多年的《电信法》至今还未出台,免不了给监管部门带来一些尴尬。如今,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又带来监管的新问题,充分说明《电信条例》已不能满足监管的现实要求。对此,专家建议,如果《电信法》着实难以在短期之内出台,就要加紧出台针对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移动互联网内容安全监管制度等,也可以适当扩展延伸现有互联网安全监管措施,使其覆盖移动互联网范围。针对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评估机制,使安全隐患在业务推广普及前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针对智能终端和应用平台的安全问题,专家认为要加强智能终端设备入网检测许可和应用平台的安全管理。
据媒体报道,今年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和网络安全委员会正考虑建立软件市场的准入规范,比如在软件进入市场之初就设立一个门槛进行测试,排除吸费和诈骗等问题之后才放在一个第三方的平台上,然后再对有些第三方的监督机构,比如举报中心进行监督,形成一个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