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手机支付标准之争正愈演愈烈,手机支付标准争夺的背后,实际上市各方利益的角逐。在不久前的一个业内会议上,工信部通信发展司政策标准处处长谢雨琦透露,为进一步推进手机支付标准工作,央行和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银联等相关单位专门讨论了移动支付的标准问题。
手机支付也称为移动支付,即允许用户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对消费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随着这种服务方式的普及,市民将越来越多地体验到出门不带钱包的便捷。可以看出,跨行业、跨部门合作推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开始。
据悉,国内使用的手机支付标准或方案有四大类:基于13.56 MHz的非接触技术的双界面卡方案;基于13.56MHz的非接触技术的NFC方案;基于13.56 MHz的非接触技术的SD卡方案和基于2.4GHz的RF-SIM卡方案。
银联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手机支付用户突破1920万户,实现交易6268.5万笔,支付金额共170亿元,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2%和64%。此外,央行第三方支付标准有望年内出台,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引来了群雄逐鹿。
此外,中国银联日前宣布:联合18家商业银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手机制造商等共同成立移动支付产业联盟。这也是继中移动宣布入股浦发银行,中国银联宣布在6省市扩大手机支付的试点之后,双方再次交锋。
此次加入移动支付产业联盟的会员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18家全国及区域性商业银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诺基亚、联想等手机制造商,多家智能卡及安全芯片厂商、受理终端厂商、系统集成商、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
中国银联表示,移动支付产业联盟是银行和移动通信运营商共建的基础服务平台,公交、地铁、水电煤、影院、石油公司、医院、商业零售等各行业用户都可以基于此平台开展服务,将打通支付、通信、芯片、智能卡、电子等不同行业间的壁垒。据了解,联盟会员还将联合推广基于金融账户、采用ISO有关非接触通信的国际标准的智能卡手机支付业务。
用户最关心的并不是手机支付标准,而是简单便捷的服务。相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手机支付标准会逐步建立,各方也会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相关研发及推广工作。手机支付也会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