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越智能,似乎也越来越像PC那样脆弱。目前,3G智能手机的销售量已经占到了手机整体销量的50%以上,iPhone、Android等各种新颖的移动接入设备不断面市。另外,针对智能手机用户的成千上万种各式各样的应用也被不断地开发出来,移动设备行业也因此保持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尽管智能手机及移动宽带网络已无处不在,但安全问题依然是现在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智能的副作用
其实手机病毒的话题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早在2004年6月,Cabir病毒就已经在俄罗斯的卡巴斯基实验室中被研究人员发现,但当时大家都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多少黑客会涉足的领域”。早期的手机使用的都是各厂商自行开发的操作系统,没有统一的标准,系统结构也不公开,而为不公开结构的系统编写程序相当困难。即使你能编写出病毒程序,但由于不同手机采用的操作系统互不兼容,因此这些病毒也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传播。同时,在彩信出现之前,手机之间只能传播文本形式的短消息,文本中无法夹带可运行的代码,而且如红外、蓝牙等连接技术在当时又极为少见,大多数手机就像一个个信息孤岛,再加上较早的手机没有足够的可写内存,手机病毒既无处藏身,也无法运行。
但当手机带上了“智能”这个标签的时候,一切都变了。一方面是智能手机普遍都采用了开放架构平台,另一方面,多样的传输和接收数据方式让智能手机变得和PC一样强大,手机病毒也因而获得了生存和散布的空间和条件。
目前针对智能手机还没有找到一种真正行之有效的安全可靠的办法来保护个人的私密信息和重要商业机密。事实上,很多所谓的安全保护工具,如防病毒、防间谍软件、防钓鱼工具等,迄今为止都尚未发展成熟,绝大多数具备数据加密功能的智能手机依然很容易受到攻击的威胁。另外,移动设备本身的遗失或失窃也会造成的数据丢失,道理很简单,因为小的移动设备很容易被遗忘、也很容易被盗窃。
安全现状严峻
随着移动互联网向“全民级”应用的不断迈进,手机开始承载了大量个人重要信息。与此同时,大量手机病毒制造者蜂拥而至,这从2010年僵尸病毒、Geinimi暗扣病毒的接连爆发就初见端倪。目前,手机病毒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黑色收入规模仅2010年就达10亿元,巨大的利益以及Android平台的开放性甚至吸引了Symbian平台上的病毒制作者转入这一市场,未来的手机安全形势会越来越严峻。
相比在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电脑上,利用智能手机更容易建立起虚假的亲密感。因为智能手机的体积很小并且属于私人物品,虽然它们确实不怎么安全,但用户仍相信智能手机与其笔记本电脑的安全程度是一样的。而手机病毒往往也会利用人的弱点如好奇心、信任、贪便宜等进行欺诈、伤害,如网络钓鱼、间谍软件等。根据《2010年中国手机安全用户市场报告》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信息窃取与欺诈是困扰智能手机的主要的安全问题。其中,话费被扣、垃圾短信/骚扰电话、诈骗电话与短信,排名手机用户认为会遭遇的安全威胁前三位。调查显示,手机话费暴涨是引起用户关注手机中毒问题的第一情况,有82.1%的用户表示在手机话费暴涨时,会认为自己的手机中毒。其次是手机自动上网及经常死机等情况发生时,会引起用户警觉。
目前,随着手机终端的高智能化,手机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超微系统,足以让手机用户在网络时代感受各种便捷服务。而对这样一个方便与危机并存的系统,手机安全专家建议,广大手机用户也要像重视互联网安全那样,注重手机的防毒、杀毒以及安全的上网行为,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安全地存储在智能手机上,手机用户需要考虑各种关于智能手机的安全问题,并且知道应该如何避免将任何机密的私人信息长期保留在智能手机上,及时将重要信息从移动设备转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即具备适当加密及其他安全措施的设备上。
另一方面,专家认为解决广大手机用户所面临的安全困境,除了需要消费者自身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通信安全软件的研发以及加大法律打击力度这样的措施也必不可少,而在手机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移动通信企业的监管责任也愈加重大,只有为广大手机用户提供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的有效保障,手机安全才会真正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