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微博、玩社交、打游戏、看视频、查地图……智能手机越来越多地占领市民的空余时间,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少人看到通信账单被吓一跳,那么,如何做到远离流量“杀手”、避免手机“悄悄”产生流量、出国漫游也能放心上网呢?
现象1
不知不觉产生流量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机以苹果iPhone,以及使用谷歌安卓系统的三星、摩托罗拉、华为、中兴等厂商阵营占据主流,这类智能手机普遍具有邮件通知、天气信息更新、新闻提醒等自动资讯功能,采用后台更新的方式,用户看不到,但一样会产生流量。
智能手机对于各类应用经常有“通知”功能,就是把最新功能、地理位置的改变等告知用户,这些“通知”需要手机上网搜索,同时下载信息提示,“通知”的频率通常默认设定的较为频密,比如15—30分钟1次,虽然每次的流量少,但是挡不住次数多,积少成多。
手机软件普遍带有自动更新功能,多数时候是把整个软件下载再安装一次,即使软件不大也会消耗流量。不少热门软件、游戏更是“体积庞大”,例如iPhone4上的导航软件容量1G,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等热门游戏也动辄在数百MB左右,用手机下载、更新就会产生高额流量。
对于这类问题,想避免手机“悄悄”产生流量也很简单:关闭手机的数据传输功能,禁止软件自动更新,需要时再打开。
现象2
流量“杀手”经常用到
7月份还没过完第一周,市民孙妮妮已经把220MB的iPhone套餐流量用完了。据她回忆,近几天很少用手机上网,就是坐地铁、吃饭等朋友时看看网络视频。
智能手机的常见应用:在线视频、在线地图、P2P下载等,都可称得上是流量“杀手”,包括看微博时点开的视频链接也在此列,市民使用时应掌握适度原则。
在线地图软件往往可选择卫星模式或地图模式,前者多用于导航,但这一模式消耗流量很大,往往是开始几分钟需要用十几M更新数据,然后在用户移动时再小容量但频次较密地更新数据;地图模式会相对省一些流量,但也不建议长时间开启服务。
迅雷、BT、电驴等是手机用户的常用软件,但由于这类P2P下载软件为求下载速度而消耗大量流量,而且还同时上传,所以是最厉害的流量“杀手”之一。同样下一部电影,P2P下载软件产生的流量最高可达在线视频的1.5倍。
现象3
出国漫游易有“天价”
北京的金娜之前在莫斯科发了十几条微博,结果支付了3900元上网费,这就是著名的“天价微博”事件。无独有偶,河南的姜先生去印尼,上了一个半小时QQ,结果欠费3.4万元,接近一辆QQ轿车的价钱,被称为“史上最贵的QQ聊天”。
这些实例都提醒手机出国漫游上网的用户多加小心。其实,离开中国大陆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漫游上网,包括港澳台地区,都会产生较高的国际漫游流量费。
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国际漫游流量费最低的是美国、韩国,为0.005元/KB,最高的是埃及、黎巴嫩、多哥,为0.12元/KB,就是1MB要120元。如果用户在国外用手机发送一张1MB的图片或照片,按最高漫游资费计算需要120多元。
现象4
病毒木马纷纷现身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快速增多,手机病毒和木马也开始泛滥。此前被有关部门查获的“安卓吸费王”恶意软件,被累计植入超过100款软件中,一旦市民不慎下载到使用谷歌安卓系统的手机中,这个恶意软件便会悄悄进行后台联网,下载用于恶意推广的软件,同时消耗用户的上网流量费用。
目前网上免费下载的手机游戏数不胜数,但有些游戏内含病毒,用户下载安装后,病毒会自动联网,访问病毒开发者指定的网络站点,获取最新的扣费代码,然后控制手机发送代码到指定端口,从而订购扣费的增值业务。为防止手机用户察觉,病毒还会悄悄删除业务订制成功的确认短信。
市民如需下载手机软件、游戏,可到系统开发商、手机厂商、大型知名软件网站下载,避免点击微博、论坛、小网站的链接下载软件。同时,应安装手机杀毒软件,预防并消灭病毒木马,目前国内主要杀毒软件商均有免费版本提供。
温馨提醒
三招实现流量高效
对手机上网流量有了全面认识之后,就不会因噎废食患上“流量恐惧症”。目前手机上网用户多数开通了流量套餐,如何利用有限的流量实现高效应用?专家和手机上网达人综合出常用的三招供市民参考。一是巧用免费流量。目前部分需要上网的数据应用,并不收取流量费。目前,彩信、彩信手机报等不收流量费,运营商只按条收取信息费,但只限于内地,国际漫游时仍要收流量费。此外,联通等运营商规定,使用规定软件收听收看音频和视频不收流量费,以推广其内容和业务,但对用户来说就是免费午餐了。二是常用功能有诀窍。微博、地图导航等都是常用的手机功能,恰当使用能节省流量费,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国际漫游都是如此。很多人上微博喜欢发图片,现在的手机镜头像素高,每张照片常常达到2MB,上传就会产生巨大流量,也不好发,可以在上传前进行处理并存成较小格式,一张照片20K—30K效果已经不错。或者在手机里把照片大小设置调低也可。三是善用软件省流量。使用新闻阅读软件,比用浏览器看新闻更省流量。比如网易新闻软件,一次离线同步的流量约3MB,包含大概100条文字新闻和图片,如果用浏览器上网站新闻中心,基本上只能看两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