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不改,通缩不止似乎就是近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主题。最近以来股票在不断下滑,甚至坚挺的房价也被传出松动的迹象。据记者从益盟操盘手软件获取的数据,国内CPI从2010年1月的1.5%一直爬升到2011年6.5%。而用来衡量经济繁荣还是紧缩,号称世界经济雨晴表的PIM(采购经理指数)则从去年11月最高峰的55.2下滑到今年6月的50.7,距离繁荣与萧条的分界线50越来越近。这些似乎都预示着中国经济正进入减速阶段。
其实电子产品的消费,一定程度上同样能反映着中国经济确实已经进入减速阶段。据近日著名咨询机构IDC发表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手机销售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的中国手机销售量出现大规模缩小。根据该公司发布的《中国手机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同比增长5.9%,远低于先前的市场预期。而从环比上看,二季度中国手机市场销量较一季度明显减少了一千万部左右。显然,该数据跟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和PMI一样,实际上暗示着中国经济在实实在在地减速。
目前于手机产品已经脱离了一般电话沟通工具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快速消费品的特性。手机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显示身份的工具、搭配衣服的工具、碎片时间娱乐的工具,甚至送礼的工具。包括外形、功能、品牌、广告都对手机销售有重要影响。当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手机用户对未来的预期良好,就会加速更换包括手机在内的电子产品。因此一旦经济进入减速阶段,手机用户就会尽量削减购置手机的费用,尽可能延长旧手机的生存寿命。
而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和中国的手机越来越多是依靠运营商定制资费套餐购买的方式进行。当经济活动蓬勃的时候,手机用户可能会很快地拨打完原来定制的手机套餐分钟数,因此他们很乐意透过再次预存话费的方式去购买更多的分钟数——顺便获得一台新的电话。而这客观上促进手机的销量。当经济出现减速,电话沟通会减少,自然也会让手机更换的速度显得缓慢。
手机等电子产品能合理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被经济学者实证出来。在一篇关于中美贸易的论文中发现,在2002年美国经济开始持续减速开始,中美两国的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大幅度降低。
如果上述逻辑成立,那么今年第二季度的手机销售环比量大幅度缩小,则很可能反映着中国经济正在降温,中国消费者对未来的消费信心正在降温。他们开始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消费转化为储蓄——毕竟一台新的高端智能手机并不便宜,至少需要2000~3000元人民币,这等于一个中国普通工人一整个月的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