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手机产量达到9.98亿部,占全球产量的比重由2009年的54.8%上升到62.5%。2011年上半年,我国手机用户累计净增6153.7万户,达到9.2亿万户。
中国产手机稳稳坐上了全球产量第一的宝座。
这是一组令人忧虑的数字:
9月1日,我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手机质量抽查结果发布,抽查结果不容乐观。不合格产品主要集中在部分小型企业。抽查发现的突出问题是产品的电磁兼容检测项目,抽查不合格的48种产品中有47种出现电磁兼容指标不达标。
抽查数据给手机产品质量敲响警钟,狂奔的手机市场需要紧勒质量缰绳。在公布手机抽查结果的同时,国家质检总局和工信部联合召开了2011年手机产品国家监督抽查质量分析会议暨手机质量与创新研讨会。与会代表就手机质量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原材料把关是前提
此次抽查表明,虽然一些小企业的合格率不容乐观,但在有毒有害物质限制这个项目上,所有抽查企业都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在此次抽查中,150批次被抽查产品的各测试单元均满足《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无论是手机外壳,还是按键中的铅、镉、汞、六价铬和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合格率均达到100%。
尽管此次抽检结果令人满意,但有关专家提醒,有毒有害物质限制仍然不可以掉以轻心。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高工陈泽勇指出,目前,全球各国日益加强保护意识,谁也不愿成为有问题产品的倾销地,有害物质限制越来越多。国际买家对有害物质的限制种类更是远远超越法规的范围,这要求企业在满足正常贸易要求的同时,要适度超前。有害物质测试其实就是材料的测试,企业应对绿色壁垒限制的关键在于原材料把关。想管理好供应链,仅解决应对测试远远不够,还要进行各种替代材料的前瞻性研究。
可靠性是不二法门
在所有关于提高手机质量的探讨中,可靠性备受关注。可靠性是产品质量的时间指标。业内专家认为,可靠性工程是提升手机质量的不二法门。
此次质量与创新研讨会上,一位企业老板发出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的产品出厂前100%检验合格,一年后的返修率却高达10%甚至20%,而别人的产品却只有5%甚至1%或者更低?
将返修率降低是一件大事。这不单单是QC检验人员的责任,也与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材料、检验、销售、维修等有关系,是一项可靠性系统工程,是需要全员参与的质量行动。
在经历了五花八门的忽悠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目光转向选择实用耐用的高可靠产品。数据显示,这几年,消费者关于手机的投诉依然居高不下。手机投诉的主要问题包括:自动关机、信号差、主板故障、显示屏破裂、显示屏出现黑白屏、按键失灵等问题。这诸多问题,都是手机的可靠性问题。
针对此次抽检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参与此次抽检的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系统工程办公室主任张增照认为,必须加强手机的可靠性设计,加强对手机的质量抽查,特别是可靠性方面的质量抽查。
如何提高手机的可靠性呢?张增照开出的药方是,企业负责人要树立现代质量观,改变质量处是救火队的错误定位,高度重视和支持质量管理工作,把可靠性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大量采用质量设计、质量控制、可靠性设计等技术方法,特别是要在开发阶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提高设计质量,采用“质量设计”和预防措施,保证质量问题在源头得到根本解决。
创新是通行证
如果说质量是国产手机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那么创新就是充分条件。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是一句国人说烂了的口头禅。但就是这句国人的老话,让美国人乔布斯创造了苹果传奇。
关于创新的道理,许多企业家已经耳熟能详。在此次研讨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就目前的功能来说,我国生产的许多普通手机在国际上是很先进的。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中国手机卖不出价。为什么?一些山寨机的开发速度和运作效率非常高,但是只能血拼价格,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核心技术,研发、设计能力不足。
无论是价格战中的互相绞杀,还是山寨路线上的跟随模仿,已经让许多企业伤痕累累,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但中国企业就是难以走出这一怪圈,个中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是苹果,没有像苹果一样划时代的质量创新。在中国手机走向世界的征程中,没有这样的创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永远是一句空话。
山寨是山寨者的墓志铭。在山寨企业林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形势下,也许一些生产企业首先要做的是转变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树立依靠产品质量和品牌立市的意识。
“我可以一天不吃肉,但一天也离不开手机。”北京消费者赵岩石的话语道出了手机在现代都市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此重要的产品,其产品质量更加重要。几年以前,在笔记本市场,联想把IBM收入囊中。几年之后,在手机市场上,这种联想式的收购,能否重现,何时显现呢?相信这是每个中国消费者的质量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