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来当搓澡工的,我是来体验工作的。”23岁的应届毕业生小周对笔者说。自从“2000名大学生应聘搓澡工”的新闻曝光后,他就成了媒体追访的对象。
去年北京权金城集团举办了一场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现场2000多名大学生表示愿意从搓澡工这样的基层职位干起。这则新闻成为去年舆论的焦点。更早还有名牌大学毕业生擦皮鞋、卖鸡蛋的现象,有关人士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
2008年,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使得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往年更为严峻。日前,应届生求职网统计出针对2008届大学生的应聘职位量行业发布榜。根据这份榜单,包括计算机软件、网络设备及计算机硬件的IT行业延续了历年来的强势地位,占到总需求量的16.8%。相比之下,酒店、餐饮和旅游业的招聘量却仅占到0.1%,在各行业中排居末席。
IT行业的就业也是非常的严峻。大学生想要找到比较称心如意的工作真是不太容易。已经保送本校研究生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学生严斌和尹玉冰告诉记者,在清华,真正找工作的只有30人左右,占到毕业生总数的1/6。清华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有180人左右,30个国防生,保送研究生的有70-80人,还有10来个到香港读研,20来个出国的,剩下的才是找工作的。“找工作的大部分是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两位清华的高材生异口同声告诉记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情况也差不多,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状况也相当好。显然,像清华、北航等名校的计算机专业是全国顶尖的,其毕业生多数选择继续深造,少数去找工作是正常的。
而对于北京共商大学的计算机系的学生孙洪良来说,找工作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他的一些同学为了获得面试机会,给自己的月薪定位往往在1000-2000元的时候,孙洪良却把给应届生的月薪都在3000元以下的公司立即会排除在外。
孙洪良他原本打算加入考研大军,但后来经过选择还是决定进入社会工作。因为他认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在某方面的技术上很有造诣,很精专才能有长远的发展。而这种精专的才能在学校里并不能完全获得,而是更多需要在项目开发,以及市场竞争的考验中才能锻造成。所以他在大三暑假就在新东方开始了职业培训,为进入这个行业做好了心理及能力上的准备。
“经过职业培训,我觉得自己身后有了一个盾,即使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我也有足够的技术资本选择我理想的工作。”孙洪良很自信的说。最后他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也就是2006年春节前就拿到了三个行业有名气公司的offer,其中就有华为和清华同方。其实清华同方给孙洪良的月薪要高于华为,但出于对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考虑,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华为。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渐加大,如何能够在市场上寻找到自己的坐标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一个重点。因此考证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的一种流行。大家经常问得是:“今天,你考证了么?”其实许多聘任单位都是求贤若渴,不过,市场上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求职者并不是很多。有的人虽然捧着一堆“金碧辉煌”的证书,但是实际应用能力却捉襟见肘,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当然,也有一些人颇为抢手,因为他是能力的代名词,自然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垂青。在这方面,他们也有自己的证书,而且他们的证书更有价值,也更能体现自己的能力。
据笔者了解, 现在市面上各种各样的IT认证很多,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认证才是满足市场需求的认证呢?盲目地选择只能是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一开始就选择错误,那么只能是在求职市场上节节败退。我们在选择IT认证的时候,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正确的呢?或者说,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培训机构和认证才能在自己日后走上求职市场时,不会落伍,不会被不认可?我们从几方面来看这个选择,首先,我们一要看认证机构的资质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全国的、地区的还是厂商的?大家都知道,每种证书考试培训费和考试费从数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如果每一种认证考试都参加的话,显然在经济上是不能承受的,况且大学生自己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应对每一种认证培训。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一个或者几个认证考试来参加;例如根据自己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来选择,或者根据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人才要求来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以及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要求来选择。总之,自己所选择的认证考试,要对自己的将来工作要有帮助,否则获得的认证证书再多,如果日后根本就使用不到,就会白白浪费了大学时期宝贵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机会。譬如《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考试》(NIT-Pro)是目前国家IT职业技能评定的权威标准,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04年6月推出的,针对IT相关专业的考试体系,这种认证无疑更具有竞争力。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