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手机质量欠佳
手机和钥匙、钱包一起,被老百姓称为“新三大件”,出门之前检查这三样物品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目前,我国手机用户超过9.5亿户,手机作为如此海量的人群每天都使用的通信工具,其质量问题牵动着大家的神经。
今年9月初,由国家质检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主办的手机产品国家监督抽查质量分析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通报了2011年手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此次共抽查了10个省市的138家企业生产的159种产品,抽查企业数量约占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手机企业总数的30%,共发现不合格产品48种,不合格率达30.2%。其中,抽查CDMA移动电话产品23种,发现不合格产品5种,不合格率为21.7%;抽查GSM/GPRS移动电话产品136种,发现不合格产品43种,不合格率达31.6%。
这次抽查的产品是2G手机,而目前我国2G手机用户占比接近九成,这样的抽查结果,显然不能令人满意。此前,四川、广东等地的质检部门也对手机及其配件进行过专项抽查,结果也不容乐观。
2010年,我国手机产量就达10亿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显示了我国手机产业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但手机产业的发展也面临很多问题,从抽查结果来看,2G手机产品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要提高手机产品质量,手机厂商必须把“质量第一”的理念落实到研发、设计、生产等环节中去,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打造出更多精品手机。
智能手机病毒泛滥
“僵尸”、“木马”、“钓鱼”等常见的电脑病毒,正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流行。毫不夸张地说,智能操作系统安装到哪里,病毒程序就“追”到哪里。手机信息安全正在成为智能手机用户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去年,手机病毒大肆泛滥:靠诈骗短信窃取用户银行卡账号和密码的“钓鱼王”、专门针对塞班手机的“手机骷髅”及其变种“短信海盗”、专门针对安卓手机的“安卓短信卧底”、盗窃用户的股票账号的“同花顺大盗”、偷窃用户QQ账号的“QQ盗号手”……这些病毒至今仍令不少用户心有余悸。而据360安全中心发布的手机安全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新增手机木马和恶意软件2500余个,感染手机用户数超过1300万,安卓平台与塞班平台成为手机木马“重灾区”,而手机木马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恶意扣费和窃取用户隐私两大领域。相比2010年,中国手机安全领域无论从手机木马种类、数量,还是感染手段的多样性与感染用户数上,都呈现出几十倍的大幅增长。
智能手机的安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目前,多数智能手机用户都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使用手机上网或免费手机软件时都比较谨慎,但部分用户的使用习惯仍有安全风险。比如从不太正规的渠道购买价格便宜的手机,从一些小网站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没有安装手机安全软件等。可以预见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智能手机的普及程度在未来几年还将有快速的提升,抵御手机病毒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防止智能手机病毒的大规模流行,除了需要用户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之外,对手机病毒产业链加大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至关重要。可喜的是,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出台或正在完善中。从9月1日起,“两高”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生效,手机作为“内置有可以编程、安装程序的操作系统”的通信设备,也被纳入“计算机系统”范畴。触犯法律的手机病毒产业链上的病毒制造者和传播者,将很可能成为阶下囚。而就在上周,工信部相关负责人透露,《移动智能终端管理办法》正在制订,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的治理工作也将在全国开展。相信随着相关法规的完善,将有助于遏制手机病毒的传播,营造一个良好的移动互联网环境,让智能手机用户更放心。
|